“抬猛将”的“时差”里 藏着不一般的力量
□苏报评论员 陆一
村与城,仅一墙之隔,却出现了“时差”。虽然很多苏州人的新年已是“过去式”,但是这个自带“时差”的“抬猛将”民俗,却散发出浓烈的文化光芒。
很难想象,在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巨大冲击的今天,作为乡村文化代表的一个传统民俗,依然能调动起全村人的热情。
在胥口镇蒋家村,一年中最热闹也最有特色的一天,非农历正月十三日不可了。今年的这一天就是2月9日。昨天蒋家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杀猪宰羊,村民们敲锣打鼓请出猛将,挨家挨户送福。晚饭后,男女老少聚集到一起,看小伙子们赤膊“抢会”,为新年祈福,整个村庄进入了狂欢的过年模式。
当蒋家村村民沉浸在过年闹猛的氛围中时,村外的世界早已“回过神来”,切入平常的工作模式了。村与城,仅一墙之隔,却出现了“时差”。虽然很多苏州人的新年已是“过去式”,但是这个自带“时差”的“抬猛将”民俗,却散发出浓烈的文化光芒。
照理说,传统的习俗通常都隐匿在一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古村落中,而蒋家村所处的地理位置离市区不远,驾车仅25公里路,并且周边工业发达。近千年的习俗至今依旧原汁原味,变化更替的只是习俗参与者的面孔而已。在交通便捷、信息通畅的环境里,村民注册成立“新峰村猛将文化传习会”,做好登记备案,开展传承保护工作等举措,让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实属不易。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从“抬猛将”这一节俗中可以看到,老传统不一定要生存在返璞归真的林泉野径间,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即使是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依然能坚挺地活着。在这样的乡土空间里,老底子的传统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能在村民间架构起一条有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不是走流程,也不是为了做旅游产业,而只是简单自然地融入村民们的真实生活。
不是每个习俗能像“抬猛将”一样幸运。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急剧变迁,相伴而生的是农村传统文化的式微。有些文化即便仍然保留,却也只是留了个节庆仪式的“躯壳”。这也就不难理解某教授的感慨,农村再也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与其冷眼旁观传统文化逐渐淡去,感叹乡愁愈走愈远,不如主动守护文化,找回像蒋家村村民身上那般的文化主人翁精。融入乡间文化脉络的根系,植入现实可操作的内容,使人情往来和社会关系不至于过度断裂。“抬猛将”在今日苏州乡野的生动呈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潜在力量,也更坚定了一份信心,不轻易让乡愁在碎石荒草间废去,更不能让精神空间上留下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