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梅的儿童文学创作,在苏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同时,苏州在这个文学门类的创作上也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除了已拥有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群外,重视阵地建设和创作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春节期间,文化活动非常频繁,也很“亮眼”。在央视诗词大会倍受关注的同时,苏州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她的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发行突破100万册,并在北京举行了纪念会。
儿童文学的读者面很广,但面临着创作队伍匮乏和精品力作不足的困境。面对小读者的期待,王一梅在创作中,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期和孩子相处,用心为孩子写作,这使她在创作时有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和“细微的感受”。文学创作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她始终在不断探索的状态下,写出了不少令孩子们喜欢的作品。从这一点而言,没有长期的执着和坚守,也就很难有如此丰厚的收获。
王一梅的儿童文学创作,在苏州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同时,苏州在这个文学门类的创作上也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除了已拥有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群外,重视阵地建设和创作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苏州在市职大专门建立了儿童文学研究所,正着眼于厚植儿童文学创作的“土壤”,为培养更多创作者提供良好的条件。
从王一梅作为个体的成功创作,到有意识推动一个文学门类创作的全面跃升,这应是“人文苏州”建设需要的“节奏”。应该说,丰富和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需要依靠多元化的文化项目来推进。苏州重视儿童文学创作,其未来值得期待。如果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王一梅”,那就会丰富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化品牌”理应受到读者的认可。因此,顺着这样的推进思路,苏州的儿童文学创作,完全有可能迎来更好的成长空间。
应该说,文化产品的影响力贵在有原创力,这是提升城市人文实力的关键。王一梅的创作实践,以及苏州儿童文学创作基地的创设,也给“人文苏州”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当下,“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就要以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心态涵养、文化价值建设、文化素质提升为重点,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创作活力的佼佼者,无疑能为“人文苏州”建设注入一股股清泉。
□苏报评论员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