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我们在制定或选择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方案时,首要的不是要下决心投入多少钱,而是秉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冬春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旺季,常能听到某地砸多少钱大搞农村水利的新闻。张家港在“十三五”期间将投资超40亿元做精“水文章”,应当就是这一类新闻了。
但是,这条新闻的最大看点,并不是“投资超40亿元”,而是这40亿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个理念转变。其中特别提出,要保持恢复河流蜿蜒的自然形态,保证河湖水质清洁达标,水环境优良宜居,水生态自然良好。应当说,这样的治河治水理念才是最宝贵的,与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
道理很简单,河道治理最好的办法是恢复其自然生态,让河道活起来,而不是人为想当然地做“加法”。譬如,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做法,是通过硬化岸堤、河坡、河底等等工程化的人工手段,对河道进行外科手术。表面上看,河道直了、环境整齐划一美观了,再加上定期“换水”、添加人工动力辅助手段等等,河水也流动了、变清了。但那些河道真的就“活”了吗?结论是否定的。因为,虽然花了大价钱,但河道自然净化、自然修复等等生态功能并没有丝毫修复。相反,还会因为各种硬化措施、裁弯取直措施,以及河道两岸单一的绿化品种等等,破坏了河道的“呼吸系统”、水流动力系统、生物的多样性系统等等。可以断言,诸如此类的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为啥不少河道、有的湖泊外观环境很漂亮,但水质却徘徊在劣Ⅴ类,而且多年来始终改变不了现状?除了污染源头治理不彻底这个原因,河道、湖泊本身的生态
系统被人为地破坏了、得不到有效修复,
应当是症结所在。因此,这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制定或选择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方案时,首要的不是要下决心投入多少钱,而是秉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只有观念对头了,方向对头了,那么即使路途再远,也总会有一天能够抵达目的地的。
苏州正在大力推进“两聚一高”建设,这个“高”字中,当然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水平。所以,各地在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十三五”规划、推进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多一些像张家港的治水思路,选择并坚持正确的生态理念,让自然蜿蜒的河流成为最美的形态,而不是把治理力度大变成比拼谁治水砸的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