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
去年,我市共抽查目录外进口商品30批,占抽查总批次的96.77%,抽查中发现有一些不合格批次,其中,汽车用制动器衬片抽检不合格率相对较高。本次抽检的非法定检验商品包括电饭锅、空气净化器,以及文具、服装、童鞋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是因为标志、标识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而未通过检查,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洋货”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本报2月17日报道
长期以来,在我国不少消费者心中,凡是进口货都是“好东西”、“高级货”,其实,并非如此。太仓检验检疫部门日前公布的2016年度法检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结果就明证了这一点:有些进口商品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这理应引起国内消费者的警觉。
消费者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进口商品。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国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不可否认的是,进口商品的进入有利于提升国民高质量生活,这与选购的是国货,还是“洋货”等消费观念无关,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何种选择那是他的权利和自由。现如今,海外代购、出国购物、海淘等比较热,即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商品都是绝对值得依赖的,比如,本文报道中就提到了一些汽车刹车片质量不合格、进口儿童用品成“重灾区”等问题。事实上,汽车刹车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功能地位不言而喻。刹车片作为汽车安全非常重要的零件,具有较高的安全稳定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是一场事关生命安全的事故。因而对于进口商品的质量,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于质量高、品质好的“洋货”,我们欢迎;对于“挂羊头卖狗肉”、滥竽充数的进口商品,我们应当避而远之。绝不能一味追捧、盲目崇拜进口商品都是高质量的产品。
拒不合格的进口商品于国门之外。对于进口商品的日益增多,如果仅仅依靠国内消费者增加识别能力,远离不合格“洋货”带来的危害,那么还远远不够,因为绝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不可能一时间掌握多种外文、熟悉每种进口商品的性能,无办法、无能力、无精力来选购真正的高质量进口产品。因而,相关部门必须要源头把好关,拒不合格的进口商品于国门之外。要敦促输入商品的外国企业遵守我国法律,明确企业的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对违反我国法律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要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利用检验检疫大数据,开展风险评估,对高风险进口商品实施有针对性地严格监管,强化口岸把关职能,封堵不合格“洋货”;完善进口商品全链条追溯管理,落实进口商的信誉记录管理措施;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履责,不断完善进口商品的共治体系。
消费者也不能一味迷信“洋货”,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首先还应当调整观念,不要迷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商品;其次,消费者要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辨识能力,降低购买到不安全产品的可能性;另外,还要密切留意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缺陷进口消费品召回及有关风险预警信息,更好地保护自身消费安全和经济利益。
不管是对国内企业还是国外品牌,只要质量不合格,消费者就要敢于投诉,找其索赔,让其失去市场,让其有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