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的年轻人通过实验把一碗馄饨做成了标准化,这表明只要有想法、想改变、善钻研,传统小吃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标准化之路。
从敲肉馅到包馄饨、下馄饨,一碗小馄饨被分解成了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动作、标准克数、标准时间,这些规定流程、规定动作的设计,指向的就是一个目的——不管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分量、口感、品质一模一样。
标准化的背后是规范化和精细化,它尽可能减少的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经手的是不同的师傅或者不同的门店,而存在馅多了少了、皮厚了薄了、馄饨硬了软了的不稳定。显然,这种口感的不稳定,即便是对老食客也是一种忠诚度的挑战。这顿好吃但下顿却一般般,这种体验的反差很容易流失客源,所以,对于传统小吃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制作过程的技艺弹性。
事实上,解决了流程的标准化之后,不仅是解决了品质或高或低的问题,以此俘获更多食客的青睐,也从技术上让传统小吃具备了无限复制和开拓市场的可能和可行。我们常常感慨,苏式小吃为什么不到外面多闯闯市场?走出去,海阔天空。但是要想走出去并走好,不论是连锁还是加盟,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和管理流程必不可少。很多传统小吃不能、不敢走出去,恐怕原因也在于此。
一个“90后”的年轻人通过实验把一碗馄饨做成了标准化,这表明只要有想法、想改变、善钻研,传统小吃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标准化之路。苏州的传统小吃很多,大都面临着如何在坚守中创新的同一个命题,无论如何,一碗小馄饨的标准化“现代实验”可以给更多的传统小吃一个启发。
□杨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