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陶秋根心系贫寒生
本报讯(记者 徐盛兵) “今年就要考大学了,好好努力学习,千万不要为钱担心。”3月12日下午,春雨霏霏,伽源汽修负责人陶秋根在梅园二村一位好心人的带领下,来到高熙明家,对他女儿说了这番话。
在梅园二村,像高熙明家未装修的没有几家。除了前面贴了外墙瓷砖外,再也没有什么装饰了:后墙、东山墙还是水泥粉的,家里还是当初刚砌起来时的样子,甚至连白色涂料都没有。高熙明说,全家人生活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他今年55岁,在爱盛金属工作,每周上班6天,每月工资3000余元;51岁的妻子周红英,眼睛高度近视,被评定为三级残疾,一直没有工作;女儿上高三,曾患过颈椎病,身体一直很单薄,受此影响,成绩也不十分理想,准备参加单独招生。
“他很爱宝贝女儿的,每天都要接送。”周红英说,由于家境贫寒,现在一直担心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说着,她的眼眶就红了。“也可能是由于我们家比较贫寒,孩子平时比较自卑,话也很少。”高熙明有点担心地说。
陶秋根首先送上了2000元助学金,并告诉高熙明,以后每个学期资助2000元,直至孩子大学毕业。“这是保底数字,只要孩子有需要,跟我说一声就行!”陶秋根的话让高熙明一家人都十分感动。
陶秋根告诉孩子,自己也是穷孩子出身,一个人从江西来到太仓打拼,现在是有了一点经济基础。“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被穷怕。只要孩子树立起信心,好好学一门技术,你们这一家还是大有希望的。”
临离开前,陶秋根再三叮嘱:“只要是孩子需要的,尽管开口。再苦不能苦孩子啊,一定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她轻装上阵。”
陶秋根告诉记者,这是他长期资助的第二个困难家庭。“现在有了点经济基础,要感谢太仓人民的厚爱,所以我也要回馈太仓人。此前已经资助一个孩子,目前还在继续。”他说,“想当初如果没有好心人应东驰的帮助,或许我就没有今天,我应该像他一样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的穷苦孩子。”
原来,1991年10月份的一天,陶秋根来到小五金比较发达的永康打工,不承想行李和钱包全丢失了,流落异乡街头。当时还是学生的应东驰给了他20元钱,让他到永康芝英镇找他父母。应东驰父母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他寻找工作。尽管工作没找到,但还是给他60元钱,让他能够回老家。“当年的80元还是很值钱的,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的恩德。”此后,他一直念念不忘,直到2014年才找到应东驰,并驱车千里寻恩人。“现在我有了一点能力,就应该把他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陶秋根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