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艳
推荐人:黄小东 冶金园(锦丰镇)新市民事务中心协管员
推荐语:邓光娥活跃在志愿者队伍中,她服务老人、关爱贫困家庭的孩子,3年来,累计服务近900小时。
31岁的邓光娥是一位新市民,在老乡的影响下,她走上了志愿者之路。3年来,邓光娥累计志愿服务近900小时。因为参加志愿活动,邓光娥爱上了这个“第二故乡”。
在老乡的影响下
她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邓光娥来自四川,暂住在冶金园(锦丰镇),是一名会计。6年前,她和丈夫来到港城打工,在这里有了新的家,有了可爱的儿子。日子虽然过得很温馨,但身处异乡,邓光娥始终觉得没有存在感。
2014年5月的一天,邓光娥陪同事献血,在那里,她见到了一群身穿红马甲的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其中便有她的老乡。
其实,邓光娥对志愿者并不陌生。
邓光娥的老家靠近汶川,汶川地震发生后,邓光娥身边有不少朋友和同乡自发前往汶川做志愿者。那个时候邓光娥就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再次看到自己的老乡当起了志愿者,邓光娥觉得很羡慕。
“只要你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也可以成为志愿者。”老乡的话让邓光娥为之心动。
在老乡的影响下,邓光娥申请加入到了园(镇)的志愿者队伍中。
3年志愿服务
近900小时
邓光娥在一家餐饮店打工,是一名会计,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通常下午休息,她就利用下午的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一直坚持下来。
2015年,邓光娥得知志愿者吴卫中每个月都会到滨江社区的便民理发室义务给老人理发,因为缺少帮手,正在招募志愿者。随后,她便报名参加了。因为老人年纪比较大,有的行动不便需要搀扶,第一次给老人洗头,邓光娥显得很紧张,她尽量放慢速度,动作轻柔。洗头、吹头发,3个小时,邓光娥服务了30多名老人,站得腰酸背痛,但看到老人理好头发后,对着镜子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心里便觉得值。
从那以后,邓光娥每个月定期3次,前往滨江社区为老人服务。时间久了,她也学了些理发的手艺,有时也帮着居民理发。现在只要见到邓光娥,老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大老远就叫着她的名字。“每次去,老人们就已经早早地排队等在理发室了。看到他们,我感觉特别亲切。”因为父母都在老家,面对长期服务的老年人,邓光娥感觉他们很亲切。
“这孩子真的很好,帮我们洗头、吹头发,特别耐心,特别仔细。”只要提到邓光娥,滨江社区的老人都赞不绝口。
合兴社区的“小厨大爱”绿益坊也是邓光娥常去的地方。给孩子们做蛋糕、做饼干……她样样在行。邓光娥还特别用心,给孩子们过生日时,她还会送上自己准备的礼物,变着法子让孩子们开心,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参加义卖活动、文艺演出、社区活动……邓光娥活跃在志愿者队伍中,至今已志愿服务近900小时。
志愿服务
让她爱上“第二故乡”
邓光娥还是市公安局锦丰派出所的“老义警”,派出所每周都会发布义警活动,平安早市、接处警、走访送……“110”跟车接处警时,总会碰到一些纠纷,邓光娥对协助调解纠纷很有心得。
有一次,邓光娥跟车时接到报警,得知一名房东和租客因水电费发生了矛盾,邓光娥随同民警迅速到达现场。原来,房东家出租了2间屋子,刘女士租住在那已有一年多了,原本以为自己的水电费是按表另算的,可后来才得知房东和另一户租客家的水电费也算在了她的头上。这可把刘女士气坏了,吵着要房东退钱,房东自知理亏,答应退钱,但就退款金额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争吵之下就报了警。邓光娥先安抚双方情绪,再发挥自己做会计的专长,和双方清算账目。见邓光娥处理得不偏不倚,双方意见很快达成了一致。
做些普通的小事就能帮助他人,传递快乐,这让邓光娥感到做一名志愿者是件快乐的事。让她惊喜的是,因为她坚持从事志愿服务,根据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她的儿子顺利就读锦丰中心小学。“以前我也在别的城市打过工,到哪都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不能融入打工的城市。自从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服务这座城市的同时,也收获到了人情和温暖,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感情。志愿服务让我爱上了这座城市,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邓光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