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王 硕
3月28日,本报报道了我市选派的第二批“第一书记”深入基层精准扶贫,托起村民致富梦的事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市民腰包更鼓、日子更好,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那些在收入数据统计上“被平均”的村民。
多年来,在百强县综合实力排行榜单中,我市居民收入排名一直高于GDP排名。去年12月,“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发布,评价体系涵盖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就业、教育等多个民生指标,我市高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第一位。
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每年公布的收入平均数据,使得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较好地反映出来,一些人群的收入被拉高了。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失业家庭等群体,生活中还有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既是现实生活需要,也是社会公平题中应有之义。我市推进“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选派党性原则强、组织能力强、发展意识强、服务观念强、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到基层,各尽其能帮助村民脱贫,收到了不错效果。
“第一书记”黄惠平被选派到浮桥镇马北村后,针对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难题,积极对上争取,参与港区土地入股分红,帮助马北村实现村级经济稳定性收入突破300万元大关,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选派到香塘村挂职“第一书记”后,薛冬燕与种植户交朋友,寻求增收之道。在市住建局资金帮扶基础上,通过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模式,与经济强村半泾村顺利达成了合约,实施项目开发入股,带动香塘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有基础、有条件,也更有责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帮助低收入群体,让他们的收入持续增加,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