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学”与“要我学”,区别有多大
□杨仲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高考前的各种拼与进入大学之后的各种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不能学到知识,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学习的环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意愿。
距离高考还有2个多月,“高考房”又开始俏起来了。在深圳,有的家长提前半年甚至一年为考生预定高考房。部分酒店高考期间房价涨幅,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三千元的“高考房”也已出炉。高考房坐地涨价,甚至高达平日价格的3倍,说白了是因为拿捏住了考生家长的“舍得”。
一切为了高考,不仅是家长拼了,考生们也是竭尽全力日夜奋战。尽管如今国内高考并非唯一的独木桥了,但高考仍然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学生们十年寒窗苦读,家长们也是一路殚心竭虑,这些付出和努力看得见、摸得着。不过,有点讽刺的是,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高考前的各种拼与进入大学
之后的各种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许这种学习态度的反差与长期学习的高负荷有关系,高考这根弦长期绷得太紧,高考之后有松弛很正常。不过,这一松弛不是一阵子,而是彻底地一去不复返。说得不好听,有不少人在大学里就是混日子。之所以这样,说到底,当高考成为目标本身,学习的动力就是“要我学”,而非主观认识上的“我要学”。相比于中学时代的各方倒逼敦促,大学完全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学习惯性能不能从“要我学”及时转变为“我要学”,直接关系到大学里能学到多少知识,储备多大能量。
就在这几天,宁波大学一个宿管员因为设计了一套宿舍管理系统成了校园网红。高中未毕业却自学成了“程序猿”,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动手操作,不耻下问,一个宿管大伯钻研学习的精神可以让不少大学生汗颜,而这也恰恰例证了“我要学”与“要我学”的区别。显然,能不能学到知识,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学习的环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意愿。意愿强了,态度积极,没有条件都会自己创造条件,反之,意愿不强,态度消极,即便条件便利也会形同虚设。相比于宿管员,在校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备的资源,理应学得更好,收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