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做科研,同样要付出时间和努力,一种是束之高阁,一种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这种反差会触动更多的人。
5亿元!山东理工大学一项科技成果——“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技术卖出天价。无疑,这个新闻让高校科研为之一振。
如今,科技创新已经被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用创新来引领发展也已成为共识。相比于企业主体,高校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研发优势,比如说人才优势、科技资源优势,所以,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出自高校这片沃土。不过,普遍存在的现实尴尬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虽多,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不少科研成果还局限于躺在实验室里,这样的科技资源的浪费让人觉得甚是可惜。
究其原因,有一点就是高校自身的不足,可能一些研究还停留在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这种思维意识的结果,就是研究人员本身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迫切的意愿,而高校也往往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考核。没有压力传导,也没有主观诉求,这也导致高校的一些科研容易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有些脱节,而这反过来也实际制约着这些成果的转化。同样是做科研,同样要付出时间和努力,一种是束之高阁,一种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相信这种反差会触动更多的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科技创新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支撑和人才支撑。当企业创新遭遇瓶颈的时候,人们更加期待高校的科技创新有更多的担当。所以,未来高校的科研管理应该释放更大的潜力,特别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多做点文章,比如说在考核上要把成果转化纳入其中,比如说在利益分配上要调动研究者应对市场、推动技术转化的积极性。
□杨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