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邦故居:“中国舞王”从这里出发
20世纪中国舞蹈的先驱者吴晓邦故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记者 徐志强 摄
□苏报记者 管有明
在苏州众多街巷之中,有着“姑苏第一名街”美誉的山塘街通过渡僧桥,与《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石路闹市相连。
紧挨着渡僧桥和山塘街的,还有北浩弄。在北浩弄2号,有一座极其普通的两层小楼。游人来到这里,如果没有发现门楼上的“吴晓邦故居”这五个砖雕字,肯定不会觉察到这里跟普通的雕花门窗建筑有什么不同。就像是在十多年前,如果这里没有开发,住在附近几十年的老街坊也没有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这里又确实与众不同。因为吴晓邦曾经生活在这里,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国舞王”。
历史·渊源
小巷里走出“中国舞王”
北浩弄2号外面有长长的围墙,把里面“围”成了吴宅庄园,吴晓邦故居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北浩弄2号”的门牌号边上,有三块牌子,分别是: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苏州创作基地、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苏州分会、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苏州分院。整体建筑从外观上看,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
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的先驱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著名的舞蹈学术的领军人物,吴晓邦确实令人敬佩。他创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个走出国门学习德国表现主义的现代舞艺术,开拓了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史;第一个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歌曲编排成舞蹈作品进行抗日宣传的舞蹈家;创作了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第一部舞剧《罂粟花》,创作了第一部反映中国农民贫苦生活的舞剧《虎爷》和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小型舞蹈《饥火》,这些作品开当代舞剧创作之先河;撰写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舞蹈理论专著《舞蹈艺术概论》,在中国舞蹈艺术专门理论研究方面堪称历史第一人;第一个在中国倡导“新舞蹈艺术”,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舞蹈干部培训班,担任新中国第一个舞剧团上海红旗舞蹈团(现上海歌舞团)第一任团长……
1906年12月18日,吴晓邦出生于太仓沙溪,十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当地的一大户人家当养子,取名吴锦荣。1914年,因养母接收吴家在苏州的财产,吴晓邦随全家迁入苏州浒墅关邢村,后搬到浒墅关镇上,在吴县浒墅关小学读书,取名吴祖培,号启明。此名一直用到1931年春,因仰慕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的艺术才华和爱国思想,在日本留学的吴祖培把名字改为吴晓邦。
1917年,吴晓邦12岁时,迁居苏州胭脂巷吴宅。现在,这里的地名是北浩弄2号。来吴宅不久,他就进入美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附中。1922年,吴晓邦有了第一次婚姻。1923年冬,他们全家搬至上海。在苏州这6年时间里,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中有美丽的自然景观、精巧的园林艺术、庄严的庙堂大殿……
现状·修缮
现存三路两进,吴晓邦居住
的房间还在
从北浩弄2号的大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幢很普通的两层民国式样建筑。门楼上,有“吴晓邦故居”五个砖雕字。跟一般的南北走向老宅有所不同,这幢房子是东西走向,也就是说,要进入这幢房子,得从西面往东走。苏州市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蒋稚翼告诉记者,吴家原先是大户人家,选择造这样的房子,跟这里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为房子的东侧是护城河,西侧是北浩弄,而且原有的房子也都是东西走向。
现在的吴晓邦故居为三路两进两层楼房。进入大门,是一个面积约为25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南北两侧都是厢房,均由10扇雕花门窗组成与天井相连。连接天井与客厅的大门,也是雕花式的。天井内,有很多盆景与花草植物。这里,现在已是一家公司所在地。该公司营销总监王凯介绍,虽然这里是吴晓邦故居,但毕竟年代久远,原先的物品早已不复存在。天井里的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设置的。穿过天井,是客厅,桌上有茶具。看来,这里经常举办茶话会。
二楼西侧最北面的一间屋子,紧挨着天井,大约有20平方米。王凯介绍,这里就是吴晓邦曾经居住的地方。房间的格局与墙体没变,靠天井的方向,还是老式的雕花窗。跟原先相比,只是地上铺了地板。房间内,也有一张大桌子,可以开茶话会,也可以开小型会议。
蒋稚翼说,吴家除了这幢大房子,肯定还有辅房。不过,这些辅房早已不复存在。据悉,2000年以前,这里还有20多户人家居住,后来相关部门进行了征收。2010年,这里出租给了一家公司。现在,老宅的西面、北面和东面都建有小花园,亭台轩榭与小桥流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颇得苏州园林之趣。
传承·保护
建舞魂厅,嵌入吴晓邦印记
苏州是一座文化积淀很深的城市,老房子是苏州特有的一种记忆符号。早在2005年,吴晓邦故居就被列入了苏州市第一批控保建筑。不仅如此,这里还被列入名人故居。“名人故居,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列入的。”吴晓邦故居列入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的评审,蒋稚翼当初都参与了。他说,列入名人故居,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重大影响的名人,二是建筑本身的价值。从保护的角度来说,吴晓邦故居被列入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也是实至名归。
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相关部门对吴晓邦故居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修复性整治。当时负责这项建设工程的,是张梅生。他们接手这项工程时,考虑到是控保建筑和名人故居,就根据文物管理部门的要求,立下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吴晓邦故居有500多平方米。我记得吴晓邦故居的外墙面有部分坍塌,就进行了修复,其他地方,外观不变。”张梅生介绍,吴晓邦故居里面的布局基本不变,只是在二楼增加了卫生间,而且用钢结构加固。所有这些,都通过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批复。另外,还在吴晓邦故居的边上,建造了环古城景观配套用房。这些修复与建造工程,都是环古城完善工程的一部分。
2010年,四川宜宾商人江启祥租下了吴晓邦故居及周边房屋,随后花了38个月进行了特别的装修。之所以说是特别,是因为这里确实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样,而且嵌入了吴晓邦的印记。比如说:吴宅庄园内有18座小桥,最大的一座桥叫“春晓桥”。“我之所以选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纪念吴晓邦,就用了他名字中的一个字。”江启祥说,为了纪念吴晓邦,他还专门建了一个舞魂厅,屋顶专门设计成了波浪形,寓意为舞蹈。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所有的设计都是由江启祥自己独立完成。
如今,吴宅庄园被很多人称之为苏州现代版缩小的园林。2014年,这里还成为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苏州创作基地,中国书画艺术家联合会苏州分会、中国领导干部书画研究院苏州分院也设在这里。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吴晓邦的后人和学生前来参观。曾经,这里四处弥漫着一代舞蹈大师的艺术之韵;而今,这里依然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故居名片】
吴晓邦故居位于北浩弄2号,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为三路两进两层小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苏州市政府于2008年9月开始对吴晓邦故居进行修缮,2009年3月竣工。2010年,四川宜宾商人江启祥租下了吴晓邦故居及周边房屋,随后花了38个月进行整修,建成了吴宅庄园,作为公司办公场所。2005年,吴晓邦故居被列入苏州市第一批控保建筑。不仅如此,这里还被列入名人故居。
对话·看法
当地居民称它为吴宅
“能说说吴晓邦故居的基本情况吗?”面对苏报记者的问题,姑苏区虎丘街道曹杨社区工作人员一下子愣住了,随后反问了一句:“你能确定吴晓邦故居在我们这里?”经过一番打听,记者发现了其中的原因:知道吴晓邦故居的人没几个,当地居民都称那里为吴宅。于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走访了当地两位居民,听听他们对吴宅的看法。
北浩弄29号居民黄家凤:我今年80岁,1971年从青岛来到苏州上班,单位是化纤纺织厂,也就是北浩弄2号吴晓邦故居对面的地方。我每天上班,都要经过吴晓邦故居。说老实话,我原先还真的不知道那里曾经住了个名人。最早的时候,那一大片都是老平房,只有吴晓邦故居是两层楼的房子,我只知道里面住了很多居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邦故居的南面建了一幢五层楼的房子,吴晓邦故居就不起眼了。后来,苏州旧城改造的时候,才听说有个叫吴晓邦的名人曾经住在那里。
北浩弄40号居民王翰元:我今年77岁,从小就住在这里。说实在话,我原先也不知道那里曾经住了个名人,只知道那一大片地方都是老房子,很破旧。大约是在2000年,石路地区计划进行综合改造,规划方案还在石路进行过公开展示,很多居民都去看了。也就是那段时间,我才听说在北浩弄2号有个吴宅。后来,维修的时候,在门楼上刻了“吴晓邦故居”五个字。前几年,听说那里出租了。现在,我们都叫那个地方为吴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