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生
乐趣和挑战成正比
1
本报记者刘晓婷摄影王建中
近日,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主任孟祥春副教授英译的《生态时代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由世界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出版并在全球发行,电子版也已由Springer线上发行。昨天,记者在苏州大学采访了孟子后人——孟祥春副教授,带领读者一起走近这位贯穿东西、博古通今的中西“文化桥梁”使者,在乐趣与挑战中寻找自我价值的翻译家。
查阅百本著作资料历时近两年成功英译
《生态时代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是当代著名学者鲁枢元教授《陶渊明的幽灵》的英译版。《陶渊明的幽灵》深入挖掘了中国的古典自然主义思想,全面呈现了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其西方“精神盟友”的相关思想,力图在当下的生态危机中,为世人提供一种反制性的诗意栖居的生活范式,原著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曾获得2014年“鲁迅文学奖”。
孟祥春副教授说,英译《陶渊明的幽灵》离不开机缘契合,我们今天在大力提倡并践行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出去”战略,而《生态时代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又与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态问题、精神回归与“诗意栖居”完全契合。
在孟祥春副教授翻译这本原著之前,曾经有人尝试着翻译这本原著,但是开了头便放弃了。孟祥春副教授告诉记者,翻译这本原著需克服重重挑战,“原著里有很多译自西方著作的汉语引文,提到了西方很多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同时还有大量的中国古典哲学与诗学内容。”孟祥春副教授说,为了准确地“回译”,他查找翻阅了100多本英文书籍材料,以寻找源自西方著作的引文的准确表述、出处与出版信息等。另外,原著中涉及到的中西方学者所提出的观点,译者不能只看文字表面,而是要深入了解这些语句的背景、目的与深层含义,可谓“文章更在文章外”,孟祥春副教授需要阅读好多本与这些人物相关的书籍,对人物思想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之后再下笔对其译写。
孟祥春副教授查证了大量的中英文资料,历时近两年,并在Carl Ballantine等英美人士的协助下,终于交出了一部高质量的英文译写著作《生态时代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而该译著得到了众多海外知名学者的好评。
乐趣和挑战成正比翻译是一种生活方式
“翻译对我来说,乐趣和挑战是成正比的。”孟祥春副教授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双语文学,曾经想要当作家写文章或做一名战地记者,在大学时,曾把陆谷孙、葛传槼等英语大家编纂的《新英汉词典》当小说来读,直至翻烂。有一次,老师让我们把《大“河之歌》翻译成中文,我为了好玩,就把它全篇翻译成了文言文,老师看了很惊喜。”之后,孟祥春副教授对翻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2003年,在泰斗级典籍翻译大家汪榕培教授的带领下,参与翻译《吴歌精华》等苏州经典文化文学作品,得到汪榕培教授的鼓励和肯定,由此真正走向了翻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道路。
孟祥春副教授说,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契合在他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这也促使了他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搭建桥梁的兴趣。中国文字内涵博大精深,而西方文字多为单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把汉字意思翻译得能让西方人会意是一个难题,“例如翻译‘桃花源’这个词,很难仅仅通过字面把我们熟知的‘世外桃源’那层深意表达出来,于是我就借用英文中的‘香格里拉’(Shangri-La)、阿卡迪亚(Arcadia)等说法来作类比阐述,这样西方人更容易理解,并产生那种让人憧憬的乌托邦意绪。”
孟祥春副教授现已出版《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世俗的经典》等文学、文化/哲学译著9部,其中由包兰撰文、著名篆刻家亚农篆刻,书籍设计家周晨设计,孟祥春配写英文的《留园印记》(The Lingering Garden Impres-sions)获评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孟祥春副教授说,他喜欢汉英两种文字,而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通中得到了体现,因为译者就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摆渡人”。“能够把个人价值融入到国家的文化传承与传播当中,我的内心十分满足,翻译也就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情怀也因勤奋“多读、勤写、猛译”
孟祥春副教授现任教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并担任翻译系副主任一职,他不仅自己搞研究、从事译写实践,也给大学生上翻译专业课,他给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多读书,双语基本功要打扎实。”孟祥春副教授说,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都有其各自的出处和背景,稍不留心,就可能陷入翻译陷阱,翻译出错常有,想要把错误尽可能控制到最小,就要“多读、勤写、猛译,学翻译没有捷径。”学翻译还要有跨文化的意识,掌握沟通融合的技巧。
最后,孟祥春副教授又聊回了初心,“我喜欢文学,为别人搭建桥梁实现自我价值我很满足,这是一种扎根在内心的情怀。”学翻译,做翻译,都需要这种情怀。“一杯茶,一支笔,一个思考的大脑,一颗融通的心,做个译者,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