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切勿陷入 超前消费陷阱
□本报记者 陈 璐
日前,厦门某女大学生因卷入校园贷,不堪还款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自觉无颜面对父母,选择了轻生。近年来,大学生深陷校园贷酿成的悲剧层出不穷。校园贷火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消费观欠成熟,过度消费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不断扩展业务,有些不良网络借贷平台把目光瞄向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通过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不少大学生过上了“背债”生活。
那么,校园贷在我市高校的情况如何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沙洲职业工学院,做了一项调查。该校学生处教师欧阳网告诉记者,校园贷的黑手确实已经伸进了学校,老师们发现,在学校厕所等一些隐蔽的地方,经常有校园贷的小广告。“对于校园贷,我们学校是严格禁止的,学生处经常教育学生不要落入陷阱,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涉足的应该不多。”记者随机对大二某班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班并没有学生借校园贷。
然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该班没有学生涉足校园贷,但是学生超前消费却大有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0名学生中有三成学生有透支消费的习惯。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每个月从父母那拿到的生活费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而这些钱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花的。肖肖今年读大三,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爸爸给的每个月1500元生活费只够他花半个月,平常没事就下个馆子,请同学吃吃饭,买双鞋子800元,玩网络游戏充钱,和女朋友约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告诉记者,在当前的物价水平面前,1000元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800元用于伙食,100元用于充电话费,100元用于买零食,1000元就没有了。
确实,除了基本生活需求以外,大学生还有很多其他的消费需求,他们要吃饭、购物、出游、买电子产品、恋爱消费……钱不够花怎么办呢?调查显示,支付宝分期付款、刷信用卡以及向同学借钱是大学生用得最多的招数。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压抑了多年以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青春年少的他们消费观欠成熟,一方面虚荣心作怪,为寻求同伴的认同,盲目追逐时尚潮流,动辄追求名牌和最新款;另一方面及时行乐,中意的商品马上就要收入囊中,明知挥霍父母的血汗钱或透支自己的未来仍不计后果,处于物欲较为膨胀的阶段。
“我们读书的时候,手里没多余的钱,想要买一样东西就只能省吃俭用或者求助父母,现在时代不同了,有了分期付款,学生的物质欲望就更加膨胀了。”欧阳网告诉记者,2000多元的手机分12个月还清,一个月也就200多元,学生们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并不算大,就会毫不犹豫地下手。然而,到了下个月,他们还是会被另一件商品吸引,再用分期付款,压力还是可以承受,就这样,大学生们不停地被这种分期后的即得感麻醉,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非理性消费。
“对于物欲强烈的大学生来说,分期服务是巨大的诱惑,很难抵御,有了第一次分期,基本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今,支付宝‘蚂蚁花呗’功能是大学生最热衷的消费功能,几乎人人都会用。”分期消费累计太多了,还款还不上了怎么办?接下来就是要刷信用卡了,没有信用卡的同学就会想办法问其他同学借,这个月问这个同学借,下个月问那个同学借,拆东墙补西墙,外债越滚越多,慢慢的,就会发展成借不到钱,还不上款,这个时候就比较危险了,理性的学生会向父母求助,摆脱困境,也有少数同学则会选择校园贷,陷入借贷陷阱,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来自父母,他们往往体会不到赚钱的辛苦和当家的艰难。“当一个没有收入能力的人开始有了与其家庭经济不匹配的消费欲望,那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欧阳网认为,过度消费不仅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到大学生日后就业,因为他们刚工作得到的工资甚至难以满足在学校时的消费水平,造成工作不稳定,作风浮躁,这相应加大了他们就业的困难度,一些应届生工作不过半年,就会辞职,没法沉下心来做事。
市民赵小姐毕业后开了一家画室,如今生意甚为红火。她告诉记者,她开画室没有向父母要一分钱,租金和装修用的是她大学期间省下来的两万元,“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也曾经有强烈的购物欲望,第一次掌握那么多钱,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幸好我很快醒悟过来,及时地控制住了自己。”赵小姐告诉记者,那时候,她在学校社工志愿者的引导下,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基本上双休都是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活动提供免费的伙食,每次还给20元补贴,这样既赚到了钱,又做了有意义的事,最主要的是志愿活动把她的周末占得满满的,她根本没有时间出去逛街和消费,很好地控制了她的消费欲望。
“大学生过度消费,对他们的自身成长和发展不利,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危害。”欧阳网提醒广大大学生,还是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消费方式,不可盲目扎进过度消费的漩涡中。家长们也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的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