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实生活。“文化养老”已成为当下老年人新的追求。
多样化课程丰富老年生活
61岁的吴阿姨家住经开区(杨舍镇)花园社区,每周四她都会到市文化馆老年大学上课。“上午9点到10点30分上太极初级班,下午1点30分到3点上戏曲表演班。上完课,我正好骑着自行车去幼儿园接孙女放学。”吴阿姨笑着说,周四是最充实的一天。
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建办于1985年,多年来对中老年人进行免费公益培训。今年,春季班除了文化馆自身的艺术师资力量,还邀请社会相关领域优秀专家老师和志愿者参与授课,新开设了荷匠堂布艺、柔力球、剪纸、素描与彩铅、演唱、戏曲等科目,加上原有的摄影、二胡、朗诵、葫芦丝、竹笛、古筝、舞蹈(排舞)、国画、书法、太极等,共开设22个班,每班授课12次,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除了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市老年大学也是老年人“文化养老”的好去处。市老年大学前身为沙洲县老年大学,创立于1986年,它为老年人开启了艺术人生,常年开设书画、摄影、声乐、英语等各类课程。学校为老年人提供良好软硬件设施的同时,紧跟时代“量身定制”相关课程。有为去国外和子女团聚而学习英语的老年人开设的出国英语班,为初学电脑的老年人开设的拼音班。同时,贴近生活,增设了母婴护理、智能手机、家庭小炒、中西面点等课程。目前,市老年大学有36个专业,77个班级,在校学员3000多名。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像吴阿姨一样,在老年大学重拾学习的乐趣,丰富了老年生活。
热门专业一“座”难求
3月9日是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春季班报名的第一天。早上7时30分左右,家住经开区(杨舍镇)塘市办事处的周阿姨赶到市文化馆老年大学,想报一门书法课。“我特意赶了个早,没想到排队时已经排到队伍的后面了。”报名当天的场景,让周阿姨很吃惊。
“今年春季班的招生报名时间是3月9日至10日,没想到9日当天报名开始后的半小时,所有课程都被一抢而空。我们计划招生300多名,最后扩招到了500多名。”刘萍亚是市文化馆公共培训中心主任,对于今年的火爆场面,她也没有料想到。为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的葫芦丝、(舞蹈)排舞、古筝、书法等课程相应增加名额或增设班级。
市老年大学春季班报名也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每个授课的教室里都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在认真地授课,学员在台下学得认真。3楼柔力球教室里,67岁的张阿姨正在跳柔力球操,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手臂动作。“能报上名多不容易啊,所以我要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退休后,王阿姨一直想学一门健身操,自从在老年大学学了柔力球操,她每年报名当天都会起个大早,就怕报不上。
“这是柔力球毕业班,但一些老学员学了之后不愿意毕业,还继续报名在班里学习。”市老年大学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学员不愿毕业也成了新学员一“座”难求的原因之一。
为晚年生活添姿彩
“我是名癌症晚期患者,不知道能不能活到45岁,我想学习太极和书法,让我余下的生活过得有意义。”徐女士今年42岁,尽管没有达到45岁以上的报名要求,但她还是被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破格招收了。对徐女士来说,这难得的学习时光是种精神享受。
现如今,物质生活充足了,人们更渴求精神生活的充实,老年大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老年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
73岁的陈阿姨是市文化馆老年大学的老学员。“我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和技艺,而且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排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找到归属感。”陈阿姨说,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学下去,“在老年大学学习,我的心灵有了寄托,现在我气色好,活得健康又快乐。”
“老年人物质生活再好,儿女不在身边,也难以弥补精神生活上的缺失,学习就是最好的自我精神疗法、最上乘的自我调节法。”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付建国认为,老年人十分渴望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他们需要快乐生活、结交新朋友。更有一些老年人希望多学点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发挥余热,服务社会。老年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可以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梦想成真。不仅如此,老人还能勤动大脑,预防老年痴呆等病症。老年大学在老年人的眼中就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乐园。付建国表示,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老年人精神世界富足的背后,是他们重新走进社会寻求自身价值,追求更加快乐幸福晚年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