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在即为何“毁”掉油菜?
原来这里在试验青贮饲料项目,不卖油菜籽改卖秸秆每吨可增收数倍
苏报讯(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油菜籽荚饱满,麦穗沉甸甸的,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始夏收了。但近日在太仓市城厢镇东林合作农场,收割机却忙着将即将收获的油菜、麦全部打碎,打捆成包。已经收割的田埂边,还能看到一个个新打捆好的秸秆包,东林农场到底在干什么?
“这是农场与苏州农科院合作的一个青贮饲料试验项目,如果成功了,经济效益会提高很多。”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告诉记者,把油菜发酵加工成青贮饲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饲用作物种植与转化技术,除了苏州农科院外,湖北也有农业科研单位正在进行探索。
东林村参与青贮饲料试验项目,收益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种油菜是为了收菜籽,种麦是为了收麦子,但夏熟通常被称为小熟,种油菜、种麦经济效益并不好。比如种麦,一亩收成也就350公斤左右,每公斤收购价在2.4元左右,一亩收入也就七八百元;油菜就更差了,近年来,国内油菜籽价格一直下跌,一亩收菜籽约150公斤,一公斤收购价不到4元。
“实际上,很多地方种油菜,是为了营造景观,发展农业旅游。”苏齐芳介绍,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几乎是亏本的。此外,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如何处理也是问题。而在即将成熟时就收割,发酵后加工成青贮饲料,就完全不同了,一亩油菜可收获饲料用秸秆4吨至5吨,每吨市场价在400元到500元,和收油菜籽相比,收入提高了好几倍,而且因为收割时间大幅提前,也为夏种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据悉,苏州农科院与东林村合作进行这个项目实验,主要是因为东林村拥有全套先进的青贮饲料加工设备。目前,东林村参加试验的田块有50余亩,有的是一片都种油菜,有的是油菜与麦混合着种。
记者看到,田埂边打好的秸秆包上用记号笔写了很多字母和数字,可以看出其中有的是编号,有的是日期。农场工作人员介绍,田埂边的秸秆包,里面是没有打碎的秸秆,直接在田头打好包的。打碎的秸秆打包比较特殊,都在附近的金仓湖生态饲料厂打包,然后在包里发酵。
原来,在此次试验中,东林农场采用多种打包方式,有秸秆被打碎的,有不打碎的;有的包里全部是油菜,有的包里有油菜也有麦;有的秸秆收割后晒1天或2天才打包,也有的晒3天或4天后打包。“以后,我们可以对比各种打包方式、混合方式发酵后的不同效果,为今后的试验提供样本。”农场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