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目标,至今年底,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3.0%。而去年,这个比例是12.1%。按照目标,到“十三五”末,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要达到17%。今年5月20日到27日是我省第29届科普宣传周,据了解,苏州公民科学素质目前在全省位居前列。
A
苏州公民科学素质位居全省前列
近日,记者采访了市科协普及部部长吴英宁。
吴英宁说,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在我市已经实行多年,从2005年起,苏州市科协与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采用全国统一调查问卷,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工作。而从2013年开始,市科协与中国科协下属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携手,每年都对公民科学素质进行监测,苏州市也成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固定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高,到去年达到12.1%,比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仅次于省会南京市,而我市科协也曾获得全国《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吴英宁告诉记者:苏州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得益于我市政策支持和共建机制保障到位。
去年我市围绕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四大行动”、“六大工程”方面形成合力,取得了显著进步。所谓四大行动是指“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六大工程是指“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社区科普益民工程、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产业助力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等方面。
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背后,离不开财政支持。在经费投入保障方面,2016年全市范围内科普经费总计达6321.79万元,人均9.48元,已经形成科普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比增长机制,专项经费管理使用日趋规范。
B
科普基地对公民科学素质的作用不可替代
今年的5月20日到27日,是我省的第29届科普宣传周。5月19日,我市围绕“科技强国·创新圆梦”这一主题,在全市范围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388项,其中重点活动163项。同日,姑苏区也启动了2017年的科普宣传周活动。
记者从启动仪式现场了解到,本届科普周的活动重心向基层倾斜,首次将科普周开幕式移出中心城区,各市、区与市级活动形成联动。姑苏区科协希望通过开展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和技术方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让广大公众在参与中亲身体验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科普周期间,姑苏区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场馆都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科普教育基地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有213家国家、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4家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这些科普教育基地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4月,原观前街道西北街社区以木头为主题的科普馆“疯狂的木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馆内配置了触摸式电子屏,并收集了各种木头的样品,进行集中展示。随后,社区又将传统手工艺品融入到科普馆中,并邀请苏州檀香扇厂负责人孙耀文定期前来开讲相关知识,同时组织社区内喜爱侍弄花草的居民,在社区外的小庭院内,自己动手种植各类树木,如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可以通过科普馆内的设备,查阅资料,学习各类科学知识。
C
第五种人群的科学素质教育也应加强
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我市去年实施了四大行动六大工程。四大行动对应的目标人群分别是青少年学生、农民、城镇劳动者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行动的实施对于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群的科学素质也值得重视。苏州市科协前主席纪俊顺把这第五种人群叫做社区人群。
社区人群虽没有明确的范畴,而且在概念内涵上和上述四种人群有重合部分,但这里所指的社区人群主要指社区里没有职业的中年老年人群。相对而言,他们的科学素质比例是比较低的。
首先是年龄关系,调查显示,具备公民科学素质占比最高的是中青年,以后随着年龄的上升而急剧下降。换言之,老年人中最缺乏科学素质。
其次就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机会不足。社区中年老年人多数忙于家庭后勤,一天到晚买氵大烧,基本没有时间接受科学素质教育。更何况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储备先天不足的一代老年人根本跟不上科技的进步。
所以,这类人群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也应是社区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人群。姑苏区一些社区的做法,既接地气又符
合老年人的特点。
看看他们的做法。
5月22日,梅巷社区推出了中药标本见面会主题活动,50多位老年居民参与其中。活动展示了中药50多味,标本100多件。工作人员带领居民边走边看,为居民解惑释疑,传授常见中药、居民熟悉的中药的药理特性。老人们一边听讲解,一边做笔记,把标本的名称和药用价值一一记录在案。
5月8日,沧浪亭社区开展了药品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了解放军100医院的老师对药品的种类和效用进行科普。由于辖区内中老年人占据多数,故重点介绍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等一些老年人常见病的药品。
4月25日,葑门片区城市管理处邀请苏州大学食品安全系的志愿者走进二郎巷社区,通过一组有趣的实验揭示不同等级的塑料制品和它们的安全使用条件,引导广大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科学、健康使用塑料制品。活动现场,居民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塑料袋、塑料杯、塑料快餐盒,交给志愿者通过实验“验明正身”。
这些生活中的科普,就是很好的公民科学素质教育。
D
日常生活也能普及科学素质教育
从比例上来看,我市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只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听上去似乎高深莫测,普通人群遥不可及。实际上并非如此,公民科学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去年4月,科技部等制定发布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成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规范标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基准》共有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基本涵盖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每条基准下列出了相应的基准点,对基准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26条基准包括:崇尚科学,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涵盖其内的132个基准点则包括:知道解释自然现象要依靠科学理论,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尚不能用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现象不迷信、不盲从等等。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炳元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并不难,从身边事情做起,比如垃圾分类,比如用药常识等等。这些常识和普通人群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很多人并不了解或者无法做到。事实上,普通市民最关注的科学素质教育就是健康方面的问题。
朱炳元说,“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科学素质决定了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注入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战略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