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晚年生活不妨多些“朋友圈”
□李睿鸣
老年人,个体差异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各自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同。多种措施相配合,让老人的心不再“空荡荡”。
天气已入夏,各种时令水果次第上市,各种活动精彩纷呈,挑动人们的味蕾,激发起人们参与的愿望,很多人都很高兴。可是,独有一部分老人是例外,据媒体在社区微调查,有接近一半的随迁老人到苏州后,最不能适应的是没有朋友,比较孤独。另据媒体调查,有许多本地老人也是心情焦虑、抑郁。
孤独、心情焦虑、抑郁……这些老人精神表征相同,背后的原因却大不相同。“家庭迁移化”时代,有很多父母跟随自己的儿女从外地来到苏城,担负起照顾孙子、孙女的责任,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很难抽出时间结交朋友,同时对苏州这个地方又不是太熟悉。而苏州的本地老人呢?有一些属于空巢和孤寡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身体不太好,慢慢无事可做,于是精神空虚寂寞,心情焦躁抑郁。
然而,在我们身边,另外也有一群老人值得关注。这些老人,身份上同上述老人也许没有什么差异,可生活得多姿多彩:有些来到苏城没有多久,很快就加入社区舞蹈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结交了很多的朋友。有些在社区、公园茶室,大家相约而聚,说古论今,同时又品尝茶的美味。还有些老人,智能手机玩得倍溜,不但会刷微博、微信、看新闻、电视剧等,还会构建“老年朋友圈”,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大家相约出门娱乐和分享生活。对于这种现象感到惊喜,前不久还有人点赞这些老人不简单,创造了新的社交模式,产生了新的消费经济。
老年人,个体差异不同,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各自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同。选择丰富的生活方式,无疑对老年人的生活十分有利,让他们的生活变得快乐、幸福。
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老年人自己努力,也需要儿女努力,以及公共服务配套措施更加给力。譬如,作为随迁父母的子女,多体谅父母,多给父母腾出更多的时间供自己支配;譬如,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更加便于老年人交往。多种措施相配合,老人的心才不再“空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