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 是否面临新拐点
据新华社 美联储14日如期加息,同时公布了收缩4.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的计划。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的举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欧洲央行上周维持了宽松政策,但排除了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认为欧元区通缩风险消失,这表明其已经在谨慎考虑未来如何从刺激政策中退出。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25%的历史低位,同时维持国债购买规模,但表示考虑未来几年逐步撤出超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尽管仍在扩大货币供应量,但告知公众正在思考如何退出货币刺激。
相对于加息这一传统货币政策,这次更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即将“缩表”计划提上日程。回顾前些年备受热议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QE),如今的“缩表”可谓QE的反向操作,其对世界经济的外溢影响不容小视。打个比方,“缩表”相当于美联储自己要“减肥”,要把前些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给自身注的水分挤一挤。有分析认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可能会从4.5万亿美元规模缩至2万亿至3万亿美元区间,未来几年市场如何消化这个巨大差额,还需密切关注。从美联储的最新声明以及美联储主席耶伦的表态看,“缩表”有望是渐进和可预期的。
从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国经济经过“大衰退”后,在复苏轨道上缓步前行。尽管增速还不够令人满意,但复苏已经持续9年。美联储14日小幅提升今年的美国经济增速预测至2.2%。
在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下,中国如何办?
毋庸讳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包括汇率、贸易及心理预期等多个渠道,但专家普遍认为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一方面,美联储加息会加大中国经济管理难度,比如增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外流风险等。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更好,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更强。IMF最新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速将为6.7%,未来三年平均增速可达6.4%,保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领先优势。
整体而言,尽管美联储处于货币政策“正常化”轨道,但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环境仍处于相对宽松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短期内,全球市场仍会有较多的“便宜钱”。未来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化预计不会是“疾风暴雨”式,而是会更像“天气预报”。各经济体更要练好本国经济内功,做好金融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