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俞正阳陈玥而
本报记者王嘉言
葑门横街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已进入宣传发动阶段,得到了横街周边许多居民的关注与支持。最近,葑门片区、双塔街道横街社区书记袁奇收到了一封署名“退休工人华四弟”的信函,拆开信封,信纸上一行行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诉说着一位老横街人对家园的深情。在信中,老人表达了自己对横街环境综合整治的支持,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横街往事向整治办工作人员娓娓道来。循着信封上所写的地址,负责横街环境综合整治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横街前橹巷湾17号找到了写信的华四弟老人,虽然如今已是82岁高龄,但提起横街往事,华四弟老人显得格外兴奋。
渔行兴旺催生横街闹市
“大家都知道我们苏州是鱼米之乡,而过去苏州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就在葑门横街。我们家从太爷爷一辈就来到横街附近定居,我父亲当了一辈子鱼贩。”华四弟老人回忆说,过去的渔行主要集中在葑门东街朝天桥、前橹巷湾一带,这里紧靠葑门塘,河面又比较宽广,非常适合渔行开展经营活动。在上世纪40年代,横街附近大大小小的渔行就有14家之多。开在前橹巷湾的老字号渔“行有蒋泰记、沈兴泰、协泰、义信泰、鸿顺、袁公兴、袁公顺、许振兴、袁长顺、协成、发记,总共是11家,老板分别是蒋志成、韩水泉、吕玉泉、冯经坤、王仁甫、袁三妹、袁志民、许欣复、袁顺复、杨复欣、周纪大。谢金奎开的仁昌渔行、还有一家王阿二开的不知名渔行在东街。另外,王阿桂开的王恒泰渔行位于横街石炮头附近,除了做水产生意,还连带经营水八仙,这在众多渔行中是独一家。”华四弟说,所谓渔行就是过去水产行业的职业经纪机构,渔民通常会将打上来的鲜鱼存放在渔行等待鱼贩来批发,每笔生意成交,渔行老板会向渔民抽取交易额的十分之一作为赚头。
各家渔行利用河埠水面,用粗毛竹、木料在渔行门前的河里打上桩,搭成一个个方形的竹架,上面铺木板,渔行伙计可以立在上面操作。每个方形竹架下都用麻绳悬挂着大小不同的鱼篓一二只,使之一半沉浸在河水中,这是每家渔行必备的“水中仓库”。
老街水产买卖趣事多
“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各家渔行开始走向联合,成立了鲜鱼联合公司。公司的名字起初叫大成,1949年时改名为德成,因为德字右半边从上往下依次可以拆分成‘十四一心’这四个字,正好应了当时横街区域有十四家渔行。德成鲜鱼联合公司在50年代初期依然存在,前后换过两任经理,前一任经理是冯经坤,后一任经理名叫吕泰和,我对横街渔行的很多了解,都是吕泰和生前告诉我的。”说起过去的横街水产市场,华四弟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葑门横街因为与金鸡湖、阳澄湖、独墅湖有水道相连,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水产品集散地,从附近甚至太湖、长江打渔回来的渔船都会到这里卸货。横街上各种“水产品种一应俱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在我年轻时候,长江里打上来的鲥鱼、刀鱼在横街上也常能见到。”老人回忆说,渔行老板与鱼贩讨价还价的方式也非常特别,现在根本听不到了。双方讨价还价时,不会明说数字,而代之以相对的“代号”,从一到九分别是:老言、吉时、培、教培、出培、局培、线培、少培、久培。
据华四弟老人介绍,葑门横街过去除了渔行云集,零售水产品的摊位也非常多。当时卖鱼的小贩不像现在有增氧泵可以给活鱼增氧,为了保证鱼的鲜活,聪明的鱼贩特制了一种下端开有孔洞的大木桶,孔洞里插上打通了的竹管,在桶里加满水养上鱼后,水会从竹管里汩汩流出,鱼贩同时会将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再次倒进木桶里,这样就保证了桶内水的流动,起到了给鱼增氧的目的。
朝天桥下有块“放生碑”
“横街鱼市闻名整个苏城,每天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这里买鱼,还有不少善男信女会特地买鱼到河边放生。放生的行动不仅寄托着百姓淳朴的信仰,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水体生态的作用。”在家附近的朝天桥下,华四弟老人用手杖指了指桥下北侧的河驳岸说,他小时候,朝天桥附近河段立着一块“奉宪放生河”石碑,如今已经被当成一般的石条砌入了驳岸里。朝天桥“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这块石碑的年代估计最晚也不会晚于清朝。”老人希望通过此次横街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把古碑重新清理出来竖在河岸边,为古老的葑门横街保留一处古迹。
华四弟老人说,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于葑门横街的历史文化却非常喜爱,每次看书读报发现相关内容,都会剪下或抄下来反复阅读,多年来的关注和钻研,让他成了横街历史的“土专家”“。横街河对岸就是肖堡场,这里曾经立有纪念宋代名士张炳的‘进士坊’,晚清名妓赛金花据说也出生在这里,过去这里还有一座花神庙……”华四弟希望依托此次葑门横街环境综合整治,挖掘弘扬此地的历史文化,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横街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