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媒人”促成“跨国情”
图为徐杰(左)、张烜桂(右)和福克斯市长在太仓参观访问。 (中德人才交流协会提供)
□苏报驻太仓首席记者 顾志敏
不久前,德国于利希市市长福克斯率团来太仓访问,福克斯市长提出,希望双方今后在友城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在多领域展开密切合作。
在福克斯率领的访问团队中,还有两个年轻人:中德人才交流协会会长徐杰和副会长张烜桂。他们为何会出现在于利希市代表团中?原来,太仓和于利希市结成友城关系,有着一段机缘巧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正是徐杰和张烜桂。
“不安分”的温州小伙子,苏州、德国两地求学
34岁的徐杰对自己有个评价:不安分。1999年,16岁的他只身一人,从老家温州来苏州中学读书,算得上大半个苏州人。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心仪的厦门大学,徐杰决定去德国留学。
仓促之间做决定,徐杰对将要就读的德国学校了解不太全面。等飞机降落在不莱梅,他才从接机的前辈们口中知道,国内高中毕业生是没有资格上德国大学的,他即将就读的学校发的学历证书,连德国教育部都不承认,更别说中国了。
在德国待了两年,徐杰学习了德语,但学校的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找到了希望:荷兰的大学承认中国高中文凭。找学校、选专业、联系教授、约见面试、注册大学、延长签证,三天之内,徐杰的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想起来,他感觉像拍电影《惊天72小时》。
就读荷兰Saxion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徐杰住在房租相对便宜的德国,每天乘坐火车跨越国境去学校。而选择住在德国,给他带来了又一次机会。大三的时候,他在德国一家外贸公司找到一份兼职工作,负责公司和中国的贸易往来。
但他很快就发现,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这个时候选择创业,自己的经验不足,在德国根基不稳,同时也没有方向。因此,荷兰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徐杰回到杜伊斯堡攻读研究生充实自己。
在德国的求学经历让徐杰清楚地认识到:留学最大的优势不是拿一纸文凭,而是充分利用两国的不同国情、信息寻求发展机会。2011年初,研究生毕业,创业时机成熟,徐杰毫不犹豫地开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长期奔走在中德两国,忙于公司投资移民事务的同时,徐杰发现,中德两国合作越发紧密,合作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带来的双方在多领域的人才交流也不断升温。于是,他在德国发起成立了中德人才交流协会,推动中德两国开展人才交流。
牵线搭桥不到3个月,促成双方缔结友城
在协会里,徐杰认识了在于利希留学的张烜桂。来自太仓的张烜桂,同时也是于利希市华人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今年1月8日,该联合会主办了一场华人春晚,邀请于利希政府成员和当地华人共度中国传统佳节,徐杰也受邀参加。
晚会期间,得知徐杰在从事中德两国之间人才交流事务,于利希市副市长古尼亚告诉徐杰,于利希当地有1200多名华人,市政府计划在中国发展一座友城,希望徐杰和中德人才交流协会能够提供一些建议,或者直接推荐一座城市。
古尼亚透露的信息,让徐杰想到了几个小时前的一个小插曲:在来参加晚会的路上,张烜桂偶遇一位于利希当地的老太太。得知当晚有华人春晚,老太太非常想去参加,还笑着说,她还知道中国的太仓。老太太不知道的是和她交谈的年轻人刚巧来自太仓。
晚会结束之后,徐杰和张烜桂经过商议认为,既然太仓在当地知名度这么高,又是德企集聚的城市,绝对是最佳的友城选择。对于徐杰的这个建议,于利希市市长福克斯非常赞成,并希望中德人才交流协会等能够帮忙从中牵线搭桥。
今年1月20日,带着于利希市政府的委托,徐杰返回国内,拜访了太仓市外办和侨办,结果一拍即合。原来,太仓虽然是“中国德企之乡”,但却一直没有德国友城,尽管已和德国3座城市商谈了大半年,但由于当地议会通不过,都停滞不前。
此外,于利希科研教育发达,于利希研究中心在很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对太仓今后开展对德科技合作帮助非常大。今年2月份,带着太仓的热情,徐杰再次回到于利希,向福克斯市长转述了太仓的友城邀约。今年3月份,于利希市议会全票通过了和太仓缔结友城关系的提议。
今年5月10日,太仓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建国率团第一次访问了于利希市。第二天,双方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第十届德国“太仓日”开幕式上,正式签署缔结友好交流城市意向书。
机缘巧合,成为双方缔结友城的沟通桥梁,徐杰打算将这座桥梁继续拓宽。此次跟团访问太仓,他了解到,两市今后计划在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经济、培训、研究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此,徐杰打算在于利希成立中国事务中心,继续当好双方合作交流的“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