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常熟以打造文化精品为着力点,着力构建文化品牌新格局,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力推动了文化发展繁荣,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篇章。
擦亮文化品牌
今年4月29日晚,常熟评弹团最新力作《芦荡枪声》在虞山大戏院举行了首场演出,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采用的仍是革命老题材,但《芦荡枪声》的表演诙谐生动,将军民鱼水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传达沙家浜红色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收获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文化繁荣离不开文艺精品的不断涌现。2012年,大型人文丛书《风雅常熟》出版,金曾豪长篇小说《狐狸敲门》、童话剧《快乐木马》、电影《柳如是》和广播剧《马丁的绝招》等多项文艺作品荣获苏州“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金曾豪新作《凤凰的山谷》再次斩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常熟评弹团则凭借短篇弹词《招牌菜》第三次荣获全国曲艺“牡丹奖”。2015年,市锡剧团创排的大型新编历史锡剧《侠医缪希雍》于南京紫金大剧院隆重首演,并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的荣誉。同时,在去年江南文化节期间,《金曾豪少儿文学集》《“诗咏虞山”佳作选》和《曹大铁传》《曹大铁年谱》都完成了首发。
加强遗产保护
去年9月,常熟文庙修复启用暨丙申年祭孔大典隆重举行,当天,许多市民走进文庙,感悟国学之道,礼拜先贤圣人,祭孔大典的举行也标志着常熟文庙修复工程的全面竣工。文庙修复工程2008年正式立项,整个工程跨度8年,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面积达12700平方米,是常熟近年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2016年,常熟文庙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眼前,自此,这座始建于北宋、代表着常熟城内崇文重教之风的标志性建筑,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为了让历史文化传统得到更全面的传承,本市在落实有形文物保护的同时,高度重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相继完成了翁氏故居重要组成部分柏园(小南园)保护工程、庞薰琹美术馆扩建工程竣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与此同时,非遗保护传承亮点纷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蓬勃开展,古琴、评弹、白茆山歌等非遗项目走进全市各中小学及高校,“常熟宝卷”三年整理保护工程落下帷幕,并成功举办《中国常熟宝卷》首发暨专家研讨会,国家级项目陆瑞英吴歌(白茆山歌)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完成,《琴重虞山——中国古琴名家名曲集》DVD的编辑出版重现了虞山琴派的不俗风貌。
深化文化惠民
第十届常熟阅读节今年4月启动,全年将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阅读活动185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广泛参与全民阅读的平台,也营造了更为浓厚的书香城市氛围。
作为全国首批“书香城市”,五年来,常熟以文化惠民为总目标,将更多的文化福利送到市民身边。2012年,重点文化惠民实事工程江南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文化馆新馆也正式启用,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同年,农村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在常熟乡镇得到了全面实现。2013年,本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常熟图书馆获评“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并受到中宣部“双服务”表彰。2015年,市图书馆创新实践的总分馆体系“图书馆+”新服务模式推行,建立了一批功能多样、亮点纷呈的图书馆分馆与流通式阅读点,为公众打造了多样化的阅读空间。同年,历时7个月的全新群众文化活动“我的舞台我的梦”常熟达人才艺秀举办,以百姓舞台圆全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