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丢了隐私保护的底线
□苏报评论员 晓平
把惩戒犯罪的责任交给法律,而对当事人,少些喊打,少些探究,多一点判断,多一点思考,毕竟,理性的正义才是我们期待的正义。
到今天,在网络上掀起热议的南京高铁南站猥亵女童事件有了初步结果:涉案人被警方抓获,此前因长相相似一度被牵连进来的大学生也得到了澄清,案件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相关情况在进一步调查中,应该说,面对坏人坏事,群众群起攻之,警察迅速配合,警民合作让这起公共事件有了及时的回应。
事情到此为止,似乎没啥可说了。但来自警方的呼吁颇有意味:警方吁请广大网友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出发,不要扩散传播相关人员信息和案件细节,防止对受害人造成再次伤害。
警方的呼吁当然事出有因,在这起公共事件中,从网络上的疯传,到“键盘侠”的正义感,再到有人因长相而“躺枪”,在正义感的标榜下,八卦的渲染堂而皇之。只要博了眼球,只要宣泄了个人情绪,管他是不是涉及个人隐私,管他案件涉及的是否一个未成年人。
正义感在猜测、窥探等网络情绪的裹挟下,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理性,汹涌而至的舆论对当事人的伤害会有多大?类似的案例太多了,在舆论的汪洋大海里,个体的反抗与挣扎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现实生活里,我们听闻过不少明星因为不堪舆论重压,或崩溃痛哭,或关闭微博评论,明星尚且如此,那么,想想那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键盘侠们的兴奋猜测与疯狂转发之后,就算违法犯罪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对小姑娘而言,生活由此揭开的疮痍一幕,她又如何走得出去?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如果始终没有隐私保护意识,也许某一天自己不愿意展示给他人的尴尬行为也会置于全民围观之下。所以,八卦归八卦,有些底线是一定要守住的。把惩戒犯罪的责任交给法律,而对当事人,少些喊打,少些探究,多一点判断,多一点思考,毕竟,理性的正义才是我们期待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