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苏州的新名片
□苏报评论员 金根
慈善真的在于一颗心,当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价值选择,慈善也就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在过往全国性的各种评比中,苏州获得的荣誉和名片不胜枚举,但此次获得的这份荣誉,意义非同一般——
就在日前揭晓的第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榜中,苏州市排名全国第七,同时昆山、太仓、张家港、常熟也进入全国前50强,获评数位居全省、全国地级市之首。
做慈善通常被称作是献爱心。很显然,慈善指数评选考量的是爱心,而且是一座城市的爱心。
现代慈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作为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手段,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苏州市慈善总会五年累计募集慈善款物30.97亿元,通过实施“点燃希望·慈善助学”“生命之光·慈善助医”“情暖苏城”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品牌救助项目,发放助学金1.86亿,惠及4.65万人次困难家庭学生;支出医疗救助金2.05亿,救助特困危重病人4.1万人次;发放救助药品折款11.79亿,服务癌症患者7.2万人次……这些闪耀着爱心光芒的数字,标注的是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担当,亮出的是苏州新的城市气质和品牌。
发展壮大慈善事业,政府不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要当好引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近5年来,苏州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其重要支撑就是政府在苏州营造了一个慈善事业的好环境、好生态,弘扬慈善文化,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着力打响特色品牌。与此相呼应的是,苏州层层级级各种公益组织纷纷涌现。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志愿服务就有代表性,截至目前,湖东志愿者已注册15636人,占常住人口数13.8%,其参与者的踊跃性、广泛性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慈
善、公益活动由近而远、由此及彼,成为一大新亮点。就在这个暑假,透过由苏州日报等组织的“2017山村希望,关注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以及来自苏州民间的公益力量“迎春花”爱心贵州行等,我们看到苏州参与慈善的人群不断在壮大,众多学生和家长们通过到贫困地区支教,与贫困地区家庭结对子帮扶等多种形式,把苏州的慈善能量推广到了更辽阔、更需要的地方。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慈善绝不是少数人和少数机构的事,在爱心的传递中,我们越来越体悟到,做大做好慈善事业恰恰最需要的正是“人人之力”。近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早点,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苏州出现了越来越多“微慈善”,看起来毫不经意、微不足道,却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原来,慈善真的在于一颗心,当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价值选择,慈善也就成为我们自然而然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相信,向来有着德善传统的苏州,也将在新时期开创慈善事业的新局面,让这座城市散发出更温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