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苏州特色法治文化建设路径
□苏州大学社会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明
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着眼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创造性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使百姓在法治苏州建设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法治文化主要具有崇尚法治的公众心理、追求正义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权利本位的法律制度等基本特征。在法治意识和理念层面上,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公民规则意识;在法治制度层面上应是良法善治;在法治思维层面上,充分体现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繁荣发展,不仅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条件,也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赋予了内在的法治蕴涵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依法治市,法治文化创新成为一道道凝心聚力、入目入心的靓丽风景。苏州诞生了全国首家政府部门主办的法治文化网站。“苏州法治文化网”展示着全市各类法治文化阵地,通过景观浏览、作品选登、文艺节目、动漫游戏等轻松愉悦的内容形式,图片、视频、文字多方面相融合的载体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既可供广大市民查阅了解,也可供同行点击交流。苏州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将法治与文化有机融合,注重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苏州区域文化中的优秀法治基因进行发掘、整理和诠释,并最大限度加以继承、发扬和呈现,让市民在游园中学到法律知识。苏州市法制宣传教育中心,集声、光、电于一体,成为集法律知识宣传、法治文化推广和法治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普法教育基地。苏州举办法治文化节,运用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命名以及群众性法治文艺汇演等形式,让法治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苏州市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通过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推进了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创新;通过举办法治文化节,推进了法治文化实践创新;通过运用多类载体开展全屏法治文化宣传,推进了法治文化宣传途径创新。各县市、区在夯实基础、打造亮点的同时,注重全面统筹、个性发展。进一步落实法治惠民措施,广泛开展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
经过全市的共同努力,法治苏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众满意度列全省首位,苏州的法治文化建设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但同时要看到,伴随着法治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定是一个长期而渐进、曲折而艰苦的过程。社会上权力本位、关系本位、人情本位意识仍然浓厚;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依法行政能力不足;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观念导致一些人为追求不正当经济利益,不惜以身试法。近年来,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匿名特征,使一些人利用网络肆意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全面厉行法治,在统筹推进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的进程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市民守法意识。一是要进一步挖掘苏州传统法治文化的宝贵遗产,把苏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真正让法治苏州融入到市民生活中。二是要维护法治权威,树立底线思维。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应该对法律有敬畏之心,这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基础。三是要进一步开展普法教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问题。四是要重视典型教化,通过道德模范、文明典型、守法先进的感染激励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五是加强养成教育,增强守法意识。法治文化的形成在于点滴积累,在营造法治文化氛围的过程中,要通过小事和细节,依靠“蝴蝶效应”的推动力,强化全社会的法治意识。青少年是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要通过家庭父母等的言传身教,让青少年从小养成懂事明理、行为端正、遵纪守法的习惯。六是提高传播水平,弘扬法治精神。在宣传渠道和手段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应用的传播优势,采用以案说法、以戏演法、图文解说等方法,推动法治宣传由静向动转变,打造见声见色、可移动的普法平台。七是坚持以民为本,凸显法治惠民本色。在法治文化建设中要着眼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创造性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要以全体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法治苏州建设成果惠及于民,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