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通过建议案积极献策新一轮开发区建设
□苏报记者陈秀雅
数据显示:全市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预算收入由开发区完成,全市75%的高新技术企业、80%的高端人才、95%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集聚在开发区。30多年来,苏州依托各类开发区,走出了一条既加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又促进区域整体开发、节约土地资源的发展之路。
当前,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开发区是回答“创新四问”的主要答题人。对标深圳、杭州等标杆城市,我市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压力与挑战并行。如何更好地履行“苏州担当”,市政协把“‘创新四问’中开发区的责任担当”作为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课题,进一步推进省委书记李强“创新四问”指示精神和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精神在苏州的落实。在7月28日召开的政协苏州市十四届二次常委会议上,通过《关于“创新四问”中开发区的责任担当的建议案》,积极建言献策我市开发区建设,助力我市开发区努力创造新的“苏州作为”。
改革中诞生 开放中前进开发区助力苏州30年改革开放
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前进。苏州开发区从上世纪80年代创业起步,到九十年代蓬勃兴起。进入新世纪后,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区不断完善载体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苏州已成为全国开放载体最密集、功能最全、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拥有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均占全省总量的1/3。
“各级各类开发区,见证着苏州3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庄建东认为,苏州开发区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系列调研数据彰显开发区的作用: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7.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70%的GDP、66%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87%的进出口总额和66%的实际利用外资。2016年,开发区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超过4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2%。在商务部最新发布的国家经开区综合评价中,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位居全国第1和第4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3项考核指标中有15项指标名列第1。在科技部最新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9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同时,全市75%的高新技术企业、95%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80%的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80%的高端人才集聚在开发区。2016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球纳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区域之一,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严格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实行供地量和投资额、产出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挂钩,开发区投资强度保持较高水平,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每亩超过400万美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工业园区等5家国家级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其他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获批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开发区是集聚创新产业最丰富的区域。苏州工业园区获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行列,苏州高新区成功入选科技部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和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不断深化开发区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性合作,共建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大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超过500个。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共建产业创新中心,由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崔占峰、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等顶尖人才领衔的牛津大学苏州研究中心、天际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全市开发区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总数达92家。
机制活力弱化 发展水平不平衡
我市要积极对标先进找差距
在调研中,市政协调研组发现,对照国家、省对开发区转型创新发展的定位要求,对比国内先进开发区争先进位的发展态势,苏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仍存在机制活力弱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等薄弱环节和问题不足。要答好“创新四问”答卷,我市开发区也面临多重挑战。
放眼国际,纵观全国,一些先进开发区在体制机制保持活力,资源要素的综合利用,创新驱动理念的提升等方面,值得苏州开发区借鉴。深圳高新区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华为公司每年将企业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0多亿元,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左右。
深圳、杭州高新区已培育出科技上市公司84和37家,拥有腾讯、阿里等本土标杆企业,而我市工业园区、高新区科技上市企业仅分别为17和15家,尚缺少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市政协调研认为,开发区之所以有活力,在于一个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随着开发区规模的扩大,在机构、职能、人员等方面日趋向行政区“看齐”,社会管理、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的压力不断加大,各项约束制度不断完善,而激励机制还没有跟上,影响了开发区发展活力和干群队伍的责任担当意识。
当前,全市开发区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调控力度加强、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压力增大、生态承载能力制约、政策优势减弱的重重压力,依靠传统资源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各级开发区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利用水平和投入产出情况参差不齐。不少综保区,由于功能相对单一、政策约束较大、“营改增”后区内税收反高于区外等原因,一些产业流失、经济产出减少、部分土地厂房闲置。土地供应率比其他开发区低20%。此外,一些开发区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开发区间缺乏互动,区域招商和产业布局面临同质化发展和无序竞争的局面。
激发创新活力 交出满意答卷建言献策助推开发区的创新转型
开发区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天生就肩负着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
为交出“创新四问”的满意答卷,充分发挥开发区在我市创新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市政协提出,要发挥开发区在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方面的责任担当。针对开发区体制活力有弱化的问题,市政协认为,在“二次创业”新阶段,我市开发区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责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要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工作创新激发开发区体制机制新活力,变传统资源优势为创新服务优势。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容错机制,营造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要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近日江苏赋予国家级开发区220项设区市级行政管理权限,要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放管服”做法经验,承接好省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行政权限,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整合开发区内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加强创新服务和协调能力。针对开发区间发展不平衡、同质化竞争、资源利用水平不一等问题,有的市政协常委提出,建议要加强分类分层指导。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关键是要做好服务和环境,也就是省委书记李强提出的,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上,要更好地体现苏州的开放性、包容性。为此,市政协围绕完善平台搭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对企服务、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如建议要优化人才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同时,着力营造更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我市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优化全市交通环境,将科技城外部交通纳入全市地铁规划,加强创新板块间交通的无缝对接;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配套,为创新人才解决家人就医、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