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关于“创新四问”中开发区的责任担当的建议案》摘要
要将开发区创新发展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扬子江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准确确立“苏州定位”“苏州作为”“苏州担当”,努力谋求发展新优势和新作为。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并举转变,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提质增效和“走出去”转变,由主要依靠“政策红包”向更多依靠“改革红利”转变,推动开发区“一特三提升”,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建议一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一是制度创新。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二是工作创新。转变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引技、引智转变,变传统资源优势为创新服务优势,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从过去大众化的招商宣传,向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转变;聚焦外资民资超大项目;推进市场化招商,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委托招商。三是组织创新。推进开发区立法工作;借鉴复制上海等地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放管服”做法经验,承接好省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行政权限;加快实施大部门机构改革,
力求形成“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与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政府治理架构,建议在全市开发区推广成立“审批局”。整合开发区内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加强创新服务和协调能力。
建议二发挥资源利用新效能
一是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开发区企业投入产出水平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从企业亩均税收来看,还有很大空间,要加快“多规融合”力度,推进项目落地。要严格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加强供地后的后续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着力提高存量土地资要着力提高存量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源的利用效益,全市19万亩批而未用土地,未用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沉淀在开发区,建议对全市综保区进行摸底,盘活综保区闲置用地,加强对盘活综保区闲置用地,土地二级市场的引导导、、调节和统筹,盘活区内企业闲置土地。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高端化、轻质化、集群化、生态化”,提高智能制造普及率。以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开展综保区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为契机,积极争取政策在全市综保区推广,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开放与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开发区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习张家港、昆山开发区“走出去”经验,推动开发区及区内企业“走出去”,探索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新路径。加强各类共建援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为开发区转型发展腾出空间。四是着力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推动前端的清洁生产、后端的废弃物资源化,促进上下游企业链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
建议三形成创新发展新合力
一是加强分类分层指导。要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分类指导。建立全市开发区协调委员会,在特色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引进上加强全市统筹。二是加强板块协调发展。加强开发区间资源流动和产业链协同合作,形成创新合力参与区域竞争。建议学习上海、合肥等地主导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做法,在全市层面加强协调,推动全市创新资源和政策共享。三是发挥平台带动作用。深化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常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为开发区开放创新创造新经验。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昆山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太仓中德企业合作等开放发展平台优势,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平台溢出效应。发挥苏州市育山科技协会作用,加强海内外科技交流合作。
建议四构建政府服务新优势
一是强化平台作用。针对不同产业发展,搭建平台载体,发挥好纳米所、医工所等重大平台载体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载体和平台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搭建平台促进内外资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对接、技术公关、技术转让、产业链配套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营造内、外资联动的创新生态。二是加强对企服务。发扬“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四千四万”精神,根据不同梯次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快速服务,分门别类地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大企业服务处,制定“一企一策”专项扶持方案,更大力度培育扎根企业,加快培育能代表苏州形象的标志型企业,着力解决“有高原没有高峰”问题。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释放科技服务市场活力。三是加强政策宣传。从国家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开发区创新发展的政策,要加强对最新创新政策的培训解读,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大普惠性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帮助企业创新主体更好地享受到这些政策。
建议五营造鼓励创新新环境
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开发区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科研所人才流动和组合机制,建立跨院校、跨学科的研发团队,开展联合研究,做到优势互补;对科研院所服务开发区内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激励,调动为地方企业服务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本地高校作用,如沙洲工学院作为全国首家县办大学,要重视支持其发展,更好为地方发展服务。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激活创新人才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团队培养和引进,率先对开发区内外资企业纳入本级人才计划,充分发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作用,加快项目落地;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对人才团队的吸引力。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发挥财政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强势引领,撬动社会资本,加强产业聚焦;利用风险资金池、引导资金、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等债权和股权融资手段,满足各阶段科技企业的成长需求;发挥苏州金融业集聚的作用,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打造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苏州知识产权法庭的作用,保护原始创新。三是优化宜居宜业环境。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抓好生态优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市交通环境,将科技城外部交通纳入全市地铁规划,加强创新板块间交通的无缝对接;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设施配套,借鉴上海租赁建设用地做法,建设人才公寓,为创新人才解决家人就医、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打造更加适合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活居住环境。(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