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开学季,不少家庭已经为孩子升学忙碌起来。特别是那些孩子刚考入大学的家庭,爸妈忙前忙后添置着上学必需品,确保孩子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对此,我们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请他们说说自己当年开学的经历、携带的装备。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带上生活用品简单出发
市民达先生是恢复高考后的老三届大学生,“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我是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的,当时拿到通知书是1978年八九月份,正式去上课是春节过后,那已经是1979年了,但是大家一般还是喊我们‘78届’。”当年他去上大学时,他的孩子都已经在上学了,自然享受不到现在孩子们去上大学时候受到的亲友关注。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是孩子们送他到了车站,后来都是他一个人出发去学校,“第一次开学我带了些必要生活用品,一个箱子放些替换衣服,还带着被褥、脸盆、漱口杯、蚊帐等必需品。总之是尽量精简,东西挺简单的。”和现在上学不同,当时达先生去上学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那时候我们考上大学后,就享受公费医疗,吃饭不用钱,还有助学金。中专以上的学生就被列入国家干部,工作包分配的。”当时他们一个宿舍里一共住8位同学,房间里放了5张上下铺,其中2张床不睡人而是用来放大家的行李物品的。宿舍里也没有舍管,搞卫生之类都靠大家自觉。有意思的是,当时他们同学间年龄差距很大,“年纪大的三十多岁,不少老三届的同学都有孩子了,也有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小年轻,不同年龄的人混在一起,蛮有意思的。”
1949年出生的市民张忆影女士直到1983年才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秘书专业学习,“我中学是在复旦附中上学的。那是上海非常好的学校,我现在还记得开学当天校长和我们说,你们进入附中,就是一只脚踏进大学的门了。没想到因为‘文革’,我没有顺利进入大学,而是作为知青去了黑龙江,后来回到上海进入了大屯煤电公司上班。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当时拿到录取通知书,她特别激动。因为学校就在上海,开学时她独自一人坐着公交车带着行李就去上学了,“特别简单,就带了生活必需品,被褥、脸盆之类的。外地来的同学也都是如此,没有父母陪着,带点生活用品自己就过来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切实用为主
葡萄种植户朱建明1986年考上了南京林业大学,就读于农林专业。当时和班里其他同学一样,到了报到的日子,他自己带着行李去长途站坐车前往学校,“那时候爸妈都忙着工作,没有时间送我们去学校。难得几个同学有父母送,那也是凑巧正好有时间才有的待遇。而且那个时候我们带的行李少,也就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那些东西,被褥、搪瓷脸盆、漱口杯之类的,一个人出行没问题。”
那时节,考上大学还是比较稀罕的,有些家庭会给孩子买只手表,“当时准备开学的行李不像现在要挑品牌、款式要选择时尚的,当时就买普通、实用的。有些人家会给孩子买几身新衣服带去学校。有些家庭出发前也会办酒,不过和现在动辄几十桌不一样,当时就是喊上关系好的亲戚、朋友,几桌人聚一下就好了。”那个时候开学的奢侈品是买辆自行车,这样方便出行。朱建明到了学校也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还记得那是一辆二手车,“我们林业大学校园挺大的,没车出行不方便,考虑到实惠,所以就买了辆二手的。”
上世纪90年代父母相送略有些“奢侈品”
1996年,网友“蓝调咖啡”要去徐州上大学了。那时候大部分生活用品学校都会准备好,所以自己只需要带点吃穿用度的东西。因为第一次出远门,父母陪着他前往学校,“我爸妈那时候好像是专门请假送我去的。我记得那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父母陪着来的。”
为了上大学,爸妈帮他买了好几身新衣服,后来冬季开学还给他买了一身皮衣。为了学习,还新购买了钢笔等文具用品。那时候电子产品非常少,手机不是平常人家消费得起的东西。“蓝调咖啡”当时去学校带了一只电子表,还有新购买的随身听,那是当时学生们的奢侈品。安顿好以后,父母陪他在当地吃了顿饭,结果没有想到徐州的米和常熟的不同,吃上去不太糯软,口感并不好,为此他父母是抹着眼泪走的,“他们当时就觉得我要在这么苦的地方待4年,特别不舍得。其实我自己倒不觉得苦,米不好吃,可是当地馒头包子这些面食很不错,菜也挺合我胃口的。主要是我们那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我们会更加关注一些,这和以前的孩子们情况不一样。”
市民孙小姐1999年前往苏州念大学,“当时我爸妈没有车,也不会开车,请朋友帮忙送我们去的学校。因为他们年轻时获得的信息是上大学要自己带被褥、脸盆的,所以都给我预备上了,包括饭盒。可到那儿一看,学校都为新生准备好了,根本没有必要自己带那么多装备。不过学校发的毕竟没有洗过,收拾起来麻烦,所以她还是用了自家带去的。”除了生活必需品,家里还准备了不少吃的,饼干、牛奶、火腿肠之类的,反正挺丰富的。她还记得去学校报到的当天,她同宿舍同学的父母忙前忙后帮着擦席子、铺床、擦桌子,而她是爸妈站在那儿指挥她自己搞定一切,“我以前不觉得自己挺能干的,因为我身边人都会做点家务的。去了以后发现,我们常熟人挺能干的,舍友掌握的生活技能都不如我。有位舍友说她以前不会洗衣服,是上学前妈妈突击教她的,听得我一愣一愣的。”那时候学生开学带去的奢侈品是CD机。几乎没有学生用手机,每个宿舍里都配备了一台电话机,使用电话卡后就可以打电话。过了一两年,同学们才开始陆续添置手机。当时电脑也是稀罕物,大家上网都是去学校的电脑房或者网吧,“我记得要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同学开学带电脑来学校,不过那也是少数派。”
2000年以后代代都有大不同
网友“小喜妹”2008年前往南京上大学。爸爸开了一辆商务车送她去学校,全家人都特别激动地要求参与送行,“我奶奶、姑姑、姑父、表妹全都参加了,坐了一车人,特别热闹。”开学前拿到的录取通知书上都交代清楚了,不用带被褥等物品,由学校提供。但是家里人觉得光靠学校配备的不够,依然为她准备了一些物品,再加上换洗衣服等,生活用品准备得挺多。为此家里在开学前给她买了一个很大的行李箱,因为体积大,所以行李箱后来就被放在宿舍里当柜子用。“家里人还给我准备了一些当时各个家庭都会给孩子添置的电子产品等开学装备。首先就是买了手表,让我对时间有点概念。买了手机,我还记得是索尼爱立信的,款式是当时流行的推盖手机。军训后又给我添置了电脑。”她们学校的宿舍是三室一厅的结构,每间房间里住四个人。因为宿舍边上就有超市,所以家里人没有带着零食去学校,但是到了宿舍安顿下来后,大家还是陪着“小喜妹”逛了一圈,给她买了牛奶等食物,这才放心离去。
市民张雨嘉今年刚毕业,4年前她前往浙江绍兴念大学的事,说起来仿佛就在眼前。“我爸爸开车送我过去的,高速一路过去特别方便。第一次去学校,情况不明,所以带了很多东西,装了满满一车。到了那里发现买东西什么的都很方便,感觉挺好的。”宿舍条件也不错,4人一间,有独立的卫生间。当时上学的同学们配备的电子产品就种类繁多了,人人都有手机,而且都是苹果牌的,“高考结束后准备上大学,家长就给我买了苹果手机,而且是最新款苹果5,家境差一些的家庭也是如此。大一的时候我们没有带电脑去,因为学校规定不可以带。后来大二我们就带过去了。为了作业方便,新学期开学,不少同学添置了平板电脑,也都是苹果牌的,我也是如此,当时大家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