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井喷,风险意识不能少
□杨仲
专业部门不妨多点这方面的安全提醒或法律知识普及,直接告诉大家,移动转账怎样才能保全证据,怎样的数据链条才算完整,事前如何预防,事后又该如何补救。
连路边买莲蓬头都可以用手机支付了。近日,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的“苏州市小微商业经营户移动支付使用情况调研报告”新鲜出炉。调研报告显示,75%的商户支持移动支付,而且超过9成的商户是近两年才支持移动支付的。
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或转账,无论对买家还是卖家都是极大的便利。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微信、支付宝这些移动支付会呈现井喷式发展之势。有数据表明,近4年来,我们的移动支付增长了20倍,在移动支付领域,去年规模大约为美国同期的50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移动支付迅速增长相伴而生的还有风险和纠纷。
就在最近,有一条新闻引发关注和思考:宁波象山县的小琳通过微信转账借给朋友小张2000元钱,对方没还钱也不见了踪影。小琳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也出示了转账记录截图的打印件,可是法院以证据不足驳回诉讼请求。事实上,类似的案子不少。收款人用的是网名,仅有一张微信转账截图也是孤证,网上支付或转借究竟怎样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些讨不到债的真实案例都在提醒支付便利背后的风险。
作为普通市民,首先自己要多点防备意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份司法解释,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信、手机短信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这些都是法律基于现实作出的最及时的跟进,对解决纠纷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可能不仅是大家最好主动知晓,专业部门不妨多点这方面的安全提醒或法律知识普及,直接告诉大家,移动转账怎样才能保全证据,怎样的数据链条才算完整,事前如何预防,事后又该如何补救。在移动支付融入生活、改写金融之际,这样的知识荒或能力荒急需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