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苏州是块“小康试验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平同志的“小康构想”在这里萌发、印证和升华,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翻开了新页。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高扬“两个率先”之旗,自觉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强富美高”目标,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又迈上了新台阶。今起本报推出特别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苏州实践——“小康试验田”新传奇》,与您一起去感受来自这块“小康试验田”的新变化、新成就和新传奇,共同期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去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7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9%
■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5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7.2%
■目前我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500名,国家“千人计划”总数达237人
最近一段时间,苏州快可光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希海经常要苏州、越南两头跑,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型光伏产业“巨头”纷纷前往东南亚拓展业务,作为专业做光伏连接系统的公司,快可光伏也紧跟步伐,今年8月,该公司的越南工厂正式投产。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快可光伏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高端太阳能光伏连接控制器领域创新设计的先锋,拥有专利100多项,还建有国家级的光伏检测中心,销售业绩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去年,该公司还被列入我市“瞪羚”计划,将助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创新的主力军。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33家,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83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7.2%。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我市科技创新各项工作齐头奋进,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2.9%。
【事件】大院大所合作不断为
苏州注入创新源动能
今年7月6日,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独墅湖会议中心举行,“大院大所苏州行”活动正式启动。对接会现场,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中农(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等29个重大载体、重点项目签约,江苏华昌功能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北航常熟智能硬件创新园等14个前期已落地的合作项目启动揭牌。
在这些我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推动名城名校建设的,也有国际合作项目;既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也有涉及新兴产业和前端科研的项目。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建设的“哈工大焊接研究院”,专注产业的深度研究开发,研究院由昆山万洲特种焊接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昆山方共同出资成立,围绕异型焊、搅拌摩擦焊的工艺、材料和设备,提供检测、培训、技术转让和项目孵化。“我们力争通过5至8年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焊接产业研究院,包括装备开发、技术转让、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资质认定等系列服务。”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吉才说。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新一批重大载体的签约以及重点项目的启动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为全市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学研合作,是我市破解本土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一个重要抓手。至去年底,我市已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1870个;“十二五”以来,我市与高校院所开展的合作项目达13566项,项目总经费超过260亿元。
翻开苏州市产学研创新载体名录,共有94个建成并运行的各类载体机构名单,分布在苏州10个县(市)区板块。共建对象都大有来头,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名字赫然在列。以中科院为例,我市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达21家,占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
大院大所,合作共赢,为千年古城不断注入创新源动能。
【解读】“百千万”创新型企
业集群“排兵”创新主战场
加强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是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着力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根本性作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交叉融合”,实现“优势叠加”,创新活力持续激荡。
这是一场全局性战略布局。我市将创新引领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首要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上优先位置。2015年,我市建立了创新驱动考核评价体系,科技创新成为地方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框架中,我市占三分之一席,积极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目前,全市拥有4家国家级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苏州高新区列入全国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常熟市成为全省两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在全省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凸显。
去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3+1”系列政策文件,实施创新发展十项重点工程,推动创新发展的力度空前。
这是一部全速前进的引擎。全市各地坚持以科技支撑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技术创新提升重点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纳米技术、新材料、医疗器械、小核酸、机器人及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注重高强度的科技投入、人才集聚以及平台支撑,已积蓄了较强的发展势能。组织实施“雏鹰”“瞪羚”计划,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提升大中型企业研发能力,五年来,全市建立省级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60个,全市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形成了“百千万”(265家“瞪羚”企业、4133家高新技术企业、1182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这是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我市突出人才导向,提升引才、聚才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加快实施以“姑苏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各类人才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目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500名,国家“千人计划”总数达237人,其中创业类127人,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省“双创”人才累计达683人,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姑苏领军人才累计达930人,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科技创业天使计划和“创客天堂”行动,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分别达到32家和88家,位居全省首位。
“凡是企业有创新意愿的就鼓励,凡是企业有创新活动的就支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服务,强化协调联动,全市科技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下一步,我市将紧扣“创新四问”要求,聚焦“一基地一高地”战略目标,更大力度提升产业创新水平,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更大力度集聚高端人才,不断增强发展优势;更大力度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培育原创成果;更大力度提升服务能力,有力促进成果转化。力争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在2.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
【数说】
1.2016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420多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2.7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4件,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
2.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4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7.2%,每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目前,全市拥有4133家高新技术企业、1182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3.目前我市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500名,国家“千人计划”总数达237人,省“双创”人才累计达683人,姑苏领军人才累计达930人。
4.全市已与238家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1870个,实施产学研项目超1万项。目前,我市共有319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有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为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