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当老师又当厨师,编写防灾教材,为学校农场出谋划策……
苏报讯(记者 陈秀雅)昨天是教师节,退休老人解澍霖收到了来自凉山彝族小学生的感谢师恩短信。今年7月,他走进大凉山深处的索爱小学支教。虽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但对于62岁的解澍霖来说,这一个月却已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
支教是老解的一个梦。老解曾在市36中学任教近10年,后被选拔到政法部门工作。2015年退休后,老解总想发挥余热。一个偶然的机会,老解获悉了索玛花基金会大凉山支教的信息。但老解的申请遭到了婉拒:支教志愿者年龄不得超过55岁。
一次不行,再申请;被拒绝后,再申请……“你能吃得了那苦?你能适应那里的环境?”苏州一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老许,听到老解的梦想与执着时,毫不客气,连连发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老许联系上索玛花基金会,给老解“开了后门”。7月10日,老解启程前往凉山西昌,来到了建在大山深处的索爱小学。
到达目的地,眼前的场景,让老解极为震撼:村里全是泥房,家中地上挖个坑,搁几块石头支一口锅,便是灶台。因为能享用免费三餐和住宿,暑假期间孩子们自愿上学,学校共有80多个孩子,分两个大班,进行复式教学。
连同老解,这里有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每人身兼数职,老解既是语文、体育老师,同时也是食堂的主厨。“这里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学,都是彝族语言环境,学习语文有不少障碍”,老解想着法子,把语文教学揉进课间体育活动,一点一点纠正发音、组词造句。孩子们喜欢围着他转,一起支教的老师也敬佩这个“老头子”——体育课上,老解让孩子们带来了民族服装,开展了一次孩子们闻所未闻的“小学生运动会”;下厨时,老解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当地土壤适合土豆生长,平时,老师孩子们大多以土豆、南瓜充饥,顶多,再抹些干辣椒和胡椒,老解想了个法子,按照苏州传统的饮食习惯,做了一道开胃汤,这让大家惊喜不已。
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老解有些急,虽说灾害发生地远离学校,但大凉山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在他的提议下,几个老师一合计,临时赶制了一套防灾教材,既教给孩子,也给孩子一个“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也上上课。
学校旁,有块30亩的山地改建成了农场以改善师生伙食。这一个多月里,老解也兼着农场管理的责任。带着彝族老乡挖土豆,再利用课余去和村民们攀谈聊天,临走时,他留下一份《关于加强农场科学化管理的建议》。看管农场的彝族老乡阿米友黑很兴奋,照着这份建议,想着不久的将来,老师和孩子们的碗里,能多点花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