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城探解苏州宜居模式千年传承的密码
□居易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今年8月18日发布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140个城市宜居度排名,中国内地共有8个城市入围,苏州位居72位,成为中国内地最宜居城市。
相城,就是苏州诸多城市板块宜居特质的缩影,是苏州宜居模式千年传承的经典。
相城是中国最早的城。“相城”之名,源自于伍子胥的“相土尝水,象天法地”,2500多年前的城市雏形,2500多年后的同名城区,区位未变,名称未改,最早的城,当之无愧。
相城是鱼米之乡最正宗的源,相城是苏州最隽永的乡愁。所以,探讨城市新家园建设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对相城而言,不但使命所在,也是恰逢其时。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关注,将为这种提升赋予特定的时代特征和标杆示范意义。
生态修复的原真性。历史上的相城,千百年来曾经一直是江南鱼米之乡的经典写照。稻作文化的时令性和山温水软的区域物候,决定了传统相城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真正意义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即使用现今最具国际规范的标准来衡量,传统相城的生态体系、空气质量等一系列现状和数据,相信都有着最好的评价和水准。所以今天相城生态修复的主导理念和运作方法,就是应尽可能的保护原生态,坚持生态修复的原真性。原来的,就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城市规划的经典性。相城原属吴县管辖的农村区域,传统乡镇布局为主体。撤县设区之后,相城不但面临着全新的现代城市规划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承担着如何保护和再现苏州传统城市特色和经典的历史职责。苏州古城范围传统布局中自然形成的“城中田”“城中村”如今已看不见,但它可以在相城重现,并成为经典的保留。所以相城的城市规划,不但要特别注重对原有乡镇和自然村落的布局和形成机理予以保护和修复,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规划一批村落型小区、水乡型集市,使传统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与当代相城的鱼米之乡古韵今风,交相辉映。
植物作物的本土性。相城“鱼米之乡”的形成和美誉,离不开稻作文化的基因和弘扬,也就是离不开稻作系列的植物和作物的耕种和栽培。在当今土地集约和绿色GDP的双重规范和标准下,相城既要保存乃至强化“鱼米之乡”的区域特色,又要全面开展城市新家园建设,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捷径就是务必坚守植物作物的本土性,创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水生植物、瓜果、鱼腥虾蟹以及相关联的各种本土经济作物的种植养殖示范区,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观光休闲的多重价值的并举。
市民生活的休闲性。人居环境的提升和宜居生活的创建,当下有许许多多的概念和标准。相城的城市新家园建设,当然也离不开这些方面的要求。但如果要全部按照当下最前卫、最发达的标准去实施,以相城目前的基础和经济实力,不但很难达标,更谈不上超越。因此,最现实的理念和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其中,营造市民生活的休闲性,就完全可以作为相城区开展城市新家园建设的主导方向。相城休闲宜居特色的形成之际,就是相城区城市新家园建设脱颖而出之时,相城也就可以名副其实地成为苏州宜居模式千年传承的经典和示范。(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