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都要再回去看看门锁好没;刚洗完手,只要摸一下桌子或手机,就要再去洗一遍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扰?
网络上,“强迫症”已被网友当作玩笑,拿来和“处女座”并称。而事实上,作为一种发病率为2.5%的精神障碍,临床确诊的强迫症患者却是苦不堪言。那究竟什么是强迫症?到啥程度该去就医呢?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为此请教了专家。
洗澡两小时,家里都嫌脏 小伙特别“爱干净”
小亮(化名)今年才20岁。据他回忆,他最初有强迫倾向是在14岁读初二那年。
那时,他的学习成绩不错,读重点班。做作业或考试时,他都要反复检查,做得很慢。结果是,前面写的基本上都对,后面的题目一大半没动。到初三,他已经没法完成考试了,勉强初中毕业,上了一所职校。
随后,小亮慢慢表现为特别“爱干净”,每天洗澡都要花两个小时。“因为他,我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别人家的10倍。”他父亲说,小亮每天都要洗好多次手,每次洗完,要抽上五六张纸巾擦手,一盒200抽的纸巾最多用3天,还经常一天就用完了。之后,症状越来越严重,洗澡、上厕所越来越久。在家里还没什么,可在职校宿舍,厕所一上就是一个多小时,让室友们都受不了。不到半学期,他就辍学了。
据小亮父亲说,再后来,儿子整天待在家里不愿出门,嫌外面太脏。每次出门,一回家就换衣服。他不许家人进他房间,以免弄脏。客厅的沙发他不坐,嫌脏。“吃饭都是站着吃,因为觉得桌椅也脏。碗必须自己从消毒柜里拿,盛饭也必须亲手盛。”一开始,父母一直骂小亮,后来才意识到,儿子是患上了强迫症。
网友自称的“强迫症” 只要能控制就不是事儿
在网络上,强迫症的梗已被大伙儿当作家常便饭,甚至成为一个与“处女座”并提的玩笑。
搜索“强迫症”,网友列举出的“症状”一大堆:“看到物件摆放不整齐,就浑身难受;一旦把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哇,世界顿时美好了。”“刚出门,怎么都想不起煤气是否关好了。”“每次停好车,都走出去一百米了,还要回去拉拉车门确认锁了没。”
那么,正常人究竟会不会有强迫症状呢?
“事实上,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经常出现在正常人群中。包括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等人群,大多是一种人格特征。”苏大附一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雪梅告诉记者,责任感过强、完美主义或追求安全保证,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强迫”,“通常来说,严重程度还未达到临床上的强迫症,无需太担心。”
她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从非临床样本来看,几乎90%的人曾经出现过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但上升到临床标准的只在少数。大多数人深知这些观念或行为不合理和不必要,可以自行阻止或控制在合理范围。“但当这些症状到达一定程度,无法自行控制或摆脱从,就像小亮同学一样,明显影响生活工作,导致辍学、无业、离婚等,就需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了。”王雪梅表示。
相关认知率、就医率低 确诊强迫症需规范干预
真正的强迫症患者,会反复回去检查门锁住没有,每一次回去都发现锁住了,但照样回去检查,检查十几次、几十次,以至于不能上班,自己也疲惫不堪,他也感到荒唐,但控制不住自己。洗涤型患者会把自己的双手洗得红肿溃烂,还是忍不住要去洗手,怎么都停不下来。
“强迫症不该只是个网络梗,大家该认识到,这是一种需及时干预的精神障碍。临床上,患者和家属都很痛苦。”王雪梅介绍,强迫症患病率约为2.5%,可以说,在我们生活中并不罕见。
然而现状是,强迫症患者的就医率非常低。她反映,很多人误以为精神障碍可以依靠自助的办法解决,许多患者在寻求治疗前就已患病好多年。“但实际上,就像身体生病要及时就医一样,心理精神疾病也要及时就医。”一旦确诊强迫症,就要接受规划化治疗。
王雪梅还指出,在强迫症的治疗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作用。她建议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幸福、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家属也可以一起学习什么是强迫症。
“不应对患者排斥和边缘化,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持功能,对强迫人群充分理解、鼓励和接纳,缓解患者内心的压抑和拘谨。”当患者出现显著的焦虑或痛苦,家属要及时带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并配合医师完成治疗。
(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