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张家港保税区迎来了25周岁。
25岁的张家港保税区,犹如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不仅“体格健魄”,主要经济指标常年位居全国保税(港)区前列;而且活力四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港口经济不断呈现新亮点、新成就。
梳理关键词,张家港保税区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转型轨迹:从“先行”到“示范”,从“制造”到“智造”,从“流量”到“留量”。“强富美高”新征程、“两聚一高”新实践中,张家港保税区将深入贯彻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会议精神及苏州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按照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的新要求,借力“三个跨越”谱写创新转型新篇章。
从“先行”跨越到“示范”
肩负新使命,争当转型升级“排头兵”
1992年10月16日,张家港保税区正式成立,主要拓展出口加工、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和商品展示等功能。
张家港保税区成立之初,就被定位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被赋予了“先行先试”的重任。
从最初规划的4.1平方公里蹒跚起步,到升级为功能更为完善的保税港区,再到成为长江内河首个汽车口岸,直至复制20多项上海自贸区创新成果,获准开展甲醇保税期货交割业务,并和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同批启动外债审慎管理试点,张家港保税区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军”。
2016年6月,张家港保税区列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对于入选这个国家级“示范”,相关人士评价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家港保税区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税(港)区中位居前列,综合发展水平位列江苏省开发区综合发展质效前十。其总量规模、发展形态、功能创新、区域经济辐射影响力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为打造“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出样板、作典型的基础条件,并且发展形态格局完全契合于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发展构想思路。
肩负新的使命,借助强力“跳板”,张家港保税区将全力争当转型升级“排头兵”。
由此,一份转型升级“路径图”跃然眼前:全力打造辐射效应强劲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全力建设协调发展的临港制造业样板区,全力打造长江流域别具特色的滨江商贸新城,全力争创对接自贸区政策复制先行的先导区。
与此同时,立足打造物流、交易、结算、产业、总部“五大中心”任务主线,张家港保税区还将打造成长江流域流量经济的领跑者,全力服务长江腹地经济;打造成国内外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成长江沿线区域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重点把握机制体制创新中的机遇,维持先发优势。
从“制造”跨越到“智造”
集聚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主引擎”
从“制造”到“智造”,虽是一字之差,背后却是一道创新“鸿沟”。要实现这一步跨越,必须配备强大的科技创新“主引擎”。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力军。
今年8月,《福布斯》发布了“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年度榜单,总部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康得新排名第47位,携手特斯拉、亚马逊等世界名企荣登榜单。今年,中国共有6家企业上榜,康得新的排名超过携程、百度、恒瑞医药等企业。
近年来,康得新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成为“苏州智造”最闪亮的“创新标签”。在光电材料领域,康得新携手陶氏化学,共同推出高色域的无镉量子点膜,引领显示材料新发展;推出业内第一台98寸超大尺寸全贴合触控面板;水汽阻隔膜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已成功实现量产;柔性材料实现突破。在裸眼3D领域,康得新与飞利浦共建专利池,掌握全球唯一整套裸眼3D技术专利。
科技创新,人才是源动力。
多年来,张家港保税区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保税区科创园,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136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项目3个;成立了大化所产研院、中国地大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300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5项;以近1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建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83家,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近100项,目前新兴产业产值占年度工业总产值的67%,新兴产业投入占工业投入的70%。
产业分工地位向中高端迈进。着力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分工地位,成功培育了保税科技、长江润发等6家本土上市公司及一批新三板企业,引进康得新总部、霍尼韦尔中国工程研发中心、道康宁中国投资中心、佐敦涂料亚太研发中心、利柏特股份公司总部、亨通华西海工总部等一批功能性机构和企业总部,传统的生产车间加快向总部中心转型。张家港市委常委、张家港保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金港镇党委书记石锡贤表示,“2017年,要持续集聚人才、载体、资本等创新资源,依托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联合研发和引进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
此外,张家港保税区将加快释放载体功能,进一步放大新兴产业育成基地作用,重点建设以康得新研究院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创新平台和以中科院大化所产研院为代表的孵化转化平台,参与组建国家传感器产业基金。同时,更加注重科技项目的产出效益,围绕多维、威胜、启能、阅维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全年产业化销售额超7.5亿元,销售超亿元企业达3家。
从“流量”跨越到“留量”
放大新优势,打造港口经济“升级版”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张家港保税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品、木材、棉花、羊毛集散地,“流量经济”规模在长江沿线首屈一指。
港口经济如何升级?“流量”升级为“留量”,贸易形态由大宗商品为主向大宗商品和高档消费品并重转变,从大港向高端港转变。
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可以看到从万吨巨轮卸下的进口车辆整齐排放,主要豪车品牌应有尽有。今年上半年,进口汽车口岸完成整车进口6000辆、同比增长126%。作为江苏唯一的汽车进口口岸,今年将突破进口汽车1万辆,进入全国五大进口口岸之一。
同时,在进口消费品物流仓库,从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进口的千余种葡萄酒在那里展示、交易。钻石珠宝营运中心、橄榄油、冷冻肉、奶粉等各类消费品交易市场也越来越热。
围绕长江沿线城市庞大消费需求,张家港保税区精心打造化工品、纺织原料、粮油、名贵木材、进口汽车、进口消费品六大市场。2016年六大市场成交额达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1685亿元,同比增长17%。
升级港口经济,“互联网+”也成为利器。张家港保税区通过运用“互联网+”等创新技术提升交易平台,化工品交易中心在国内首家启动甲醇期货保税交割,获评省转型升级示范市场。纺织市场加快打造亚麻交易中心和国际棉花超市,粮油市场积极推进电子交易,名贵木材市场上线运行“尚木网”,消费品中心不断扩大跨境电子商务。
此外,张家港保税区全力完善物流、融资、担保等配套功能,温控产业园、国投张家港基地、汽车码头西扩、公共集装箱码头、巴士物流等一批项目稳步推进。引入阿里巴巴推动“一达通”服务平台提档升级,长江航运交易中心提质放量,今年上半年实现税收1.2亿元、增长43%,物润船联在全省首批获得无船承运人资格、正式上线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平台,博恩大宗在线融资业务新增二甘醇等三个货种,获评中国大宗商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数字保税区”一期工程完成建设。
创业创新
“这里是创业创新的肥沃土壤”
“牵手”张家港保税区这片创业热土,海归博士闫勇义找到了归属感;手握创新这把“金钥匙”,他创办的威胜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驶入了快车道。
短短几年,从仅仅4个人的技术团队,发展到现在拥有20多名专家、博士;从“0”开始,增长到现在年销售超1.5亿元。每次向朋友介绍张家港保税区,闫勇义都会这样说:“这里是创业创新的肥沃土壤!”
在肥沃土壤的滋养下,闫勇义带领团队培育出两大顶尖生物技术成果。其一,闫勇义和团队历时3年,通过改造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攻克了青蒿素类抗疟疾药物的技术壁垒,成功破译了青蒿素的“生命密码”。目前威胜生物医药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定点供应商和中国青蒿素衍生物的龙头生产企业;其二,企业研发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长春西汀,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还实现产业化生产。企业荣获44件专利,承担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多个科技项目。
“创新给了企业蓬勃生命力,政府的大力扶持则给了企业发展空间。”闫勇义说,张家港各级政府、各部门始终呵护着企业的成长,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服务对接、平台建设方面,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目前,威胜生物医药投资8000万元的新生产基地已经竣工,全面投产后,企业的年产值可达15亿—20亿元。“我们希望未来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生产出更多、更有效的药物来回报政府、回报社会。”闫勇义满怀期望地说。
绿色发展
一山一水点睛绿色画卷
秋日的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美得像一幅色彩饱满的油画。
当层层叠叠的香山渐渐镀上金黄色,缓缓流淌的河道和村落影绰构成了一幅风情画卷,水中游鱼倏忽往来,白鹭嬉戏觅食,一派怡然自得。这是时光的淬炼,更是细致呵护的成果。
翻开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的“成长史”,一条绿色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在这幅绿色画卷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真山真水更让人记得住乡愁。
那山,那水,是绿色画卷的点睛之笔。
那山,叫香山。
它曾经饱受采石之苦。2013年,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全面实施香山生态修复工程,对废弃采石场、宕口进行山体护坡、植被修复,配套道路、景点开发,并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整个修复工程还囊括了香山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优化,包括“一湖两路三园”工程(香山湖、环山路、香南西路、梅花园、樱花园、
运动公园)以及香山西南侧余脉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其中,面积400亩的香山湖水面,由一个开场采石遗留的宕口加工而成,堪称“神来之笔”。同时,水面周围配套建设了近380亩绿化景观,进一步美化湖体及周边区域景观效果。
那水,叫五节桥港。
它北接长江,向东与十字港连通,是重要的引排水通道,也是哺育周边百姓的“母亲河”。“这条河凝聚着我的儿时记忆。”村民严洪平年幼时,五节桥港清澈无比,他经常与伙伴在河边嬉戏、在河里摸鱼捉虾。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河渐渐退变成了“龙须沟”。其间多次治理,顽疾难除。
2014年,随着五节桥枢纽的开建,相关部门也开始转换治理思路,水里的问题“根”在岸上,先对污染排放口进行封堵,将居民生活污水全面纳入污水管网,然后再做“水文章”。
今年6月,投资1300万元的五节桥港河道拓浚整治项目完工后,严洪平有沿着河岸散步的习惯。清澈的河水在宽阔河面上静静流淌,岸边垂钓、游玩嬉戏的人们络绎不绝,一幕幕儿时回忆又重归现实。有了鲜明的前后对比,五节桥港周边的百姓也深感清清河水的来之不易,他们自发成为护河“卫士”,自觉维护着五节桥港秀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