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第一家苏州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到如今,境内上市的苏州企业达到100家,正式迈入“百家时代”,短短20多年,苏州企业的成长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紧密相连。
从1到100
24年“资本路”分成三大段
1993年9月8日,“苏三山A”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苏州地区首只发行上市的股票。这一天迈出的是苏州企业24年上市路的第一步。此后的十年是苏州境内上市公司发展的起步期。这期间,中国资本市场只有主板,10年间,苏州有11家公司陆续上市。
2004年初至2013年底,苏州进入了境内上市公司发展增长期。其中,2004年深交所获批设立中小板,主要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服务,符合我市企业类型,在2004年至2008年间,我市新增的14家境内上市公司均挂牌在中小板。而得益于2009年为创新创业类企业服务的创业板的设立,苏州企业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在此后的5年间,苏州新增42家境内上市公司,39%挂牌在创业板,49%挂牌在中小板,其中2010年 、2011年各上市15家,成为我市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年份。
2014年至今,是苏州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期。2014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俗称的“新三板”,扩容至全国,为我市更多企业踏入资本市场开启了大门。从那时起至今,我市共新增35家境内上市公司,46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苏州抓住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机遇,新三板挂牌公司规模持续增长,企业质量明显提升,行业结构逐步优化,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高。”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苏州地区新三板挂牌公司占全省总量的34%,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挂牌公司数量列北京、上海、深圳之后,排第四位。在新三板挂牌的苏州公司中,有51家实行做市商交易方式,占比11%。今年,苏州有54家新三板公司进入水准更高、经营管理要求更严的“创新层”,创新层公司数量全省第一,约占全省总数的40%。
苏州上市公司的分布区域、行业等一直与区域经济、产业特色密切相关。从苏州下辖的四市六区看,张家港上市家数最多,其次是昆山、工业园区、高新区。从市场结构看,苏州上市公司集中分布在中小板和创业板。100家境内上市企业中,中小板、创业板有68家。从行业分布看,苏州上市公司产业结构与苏州制造业基础优势相匹配,100家境内上市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75家。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苏州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苏州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共计76家。此外,上市公司也是我市的科技创新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75%。
总市值逐年稳步增长
搭乘“资本快车”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苏州企业在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可谓“如虎添翼”,上市公司规模持续增长,行业结构逐步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也逐步显现。
A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五位,苏州在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保持领先的同时,上市公司融资额也屡创新高。2011年、2012年,我市企业通过IPO首发融资额超过再融资额。2013年开始,再融资额屡创新高,远超当年首发融资额。去年,共有24家上市公司新增再融资350亿元。今年以来,我市新增上市公司首发融资40多亿元,新增再融资额200多亿元,历年累计募集资金近2000亿元。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工具融资能力的逐步增强,为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多年来,苏州的境内上市公司总体保持着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从市场绩效分析,苏州上市公司总市值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截至今年9月30日,苏州上市公司合计总市值为9700亿元,市值排名前十公司的市值均在200亿元以上。从财务绩效分析,苏州上市公司历年平均的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企业所得税中,除净利润在各年间有所波动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市境内A股上市公司总资产8884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1657亿元,净利润119亿元,盈利能力总体较好。市金融办的统计数据还显示,1996至2016年20年间,苏州的境内上市公司中,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公司有84家,其中,有25家上市公司历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20%以上。此外,2014至2016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在10%以上的公司有55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成长性企业较多的可喜事实。
“登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提档升级影响深远而多元。”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上市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在规范公司治理方面可以为企业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市后,企业资产规模、销售规模、利润规模等迅速增加,企业实现加速成长,像东吴证券,自2011年12月上市以来,资本实力显著增强,总资产从158.6亿元增加到913.8亿元,增长了5倍,经营业绩大幅提升,行业排名进步迅速,已成为融证券、基金、期货、资管、创投为一体的证券控股集团。上市还可以使企业品牌效应得到提升,融资渠道更为多样,以1996年主板首发上市的苏州高新为例,企业通过首发融资,配股、定增等再融资,以及发行债券等获取资金近80亿元,形成了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相互配比、灵活调节的多样化融资结构。此外,借助资本市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助推作用也不容小觑。主营业务原属传统行业的吴通控股,上市后,通过持续、稳健的并购,公司业务从传统的通信连接产品拓展至移动通讯终端、企业信息化服务、互联网营销等高成长性行业。“企业上市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募集的资金要有正确的投向,要有一定技术含量、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投资项目,并通过强有力的监管,能够确保落到实处。”该负责人强调,通过企业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可以加速我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程,缩短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产业的梯度发展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保障优质企业顺利上市挂牌
五个“一批”储备新生力量
发展“苏州板块”,让越来越多的苏州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的助推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增加、产业的发展,又在促进城市实力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州板块’的形成与发展源自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以及各部门各板块的上下合力。”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对于经营实业的企业来说,资本市场有时显得陌生而高深。为了消除企业顾虑,各级金融办、上市办通过上门走访、调研等了解企业意愿、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通过组织已上市企业经验分享会、走进交易所、专业机构培训会等多形式的活动,引导和启发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企业上市、挂牌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合规证明,需要协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各相关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给予企业支持,尤其是对上市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和服务,保障优质企业都能顺利上市、挂牌。“挂牌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重点培育一批、组建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为苏州建立后备企业梯队、增强企业对接资本市场能力创造了条件。多年来,通过对上市、挂牌后备资源的挖掘、培育和储备,“苏州板块”不断补充新的后备力量,保障了上市阵营的稳步壮大。
在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的同时,苏州还把壮大现有上市公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大多数经营持续稳定,信息披露规范,具备了较好的再发展条件的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运作,提高资本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低成本扩张,增强再融资能力。积极鼓励现有上市公司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实施再融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者在市金融办了解到,目前,苏州已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苏州市新三板挂牌企业三年培育计划》、《促进苏州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实施意见》、《苏州市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等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更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做强做大,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的上市挂牌成本。同时,组建市级并购引导基金,发挥财政撬动作用,推动苏州已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并购重组,实现规模集聚、延伸产业链条、介入新兴行业,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提升创新实力、实现转型升级,做强做优。(苏报融媒记者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