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巴蒂
去年11月,吴中区印发《吴中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全区医疗资源布局,组建了以吴中人民医院、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的区级医疗联合体。今年上半年,全区基层医院门急诊量172万人次,区级医院门急诊量87万人次,基层就诊量占比约为66.5%。目前,全区基本建立了制度健全、服务规范、运转高效的分级诊疗新机制,基本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互联协作高效专业
“现有车祸,有两位患者送往贵院,从金庭医院出发!”日前,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联体微信群中突然弹出一条急救信息,发布者是金庭医院120急救医生。原来,当天稍早前,西山发生一起车祸,几名患者亟待救治。看到信息后,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护人员立刻启动了“创伤中心”急救预案,各科室紧急联动。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通过微信、电话,与120急救人员进行实时沟通,一边了解患者最新病情变化,一边给予专科急救建议。患者被送抵医院后,在急诊室待命的各科室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救治,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打造区级医联体过程中,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吴中区西南片8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医院开设了“双向转诊”门诊,为基层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医院对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慢病管理患者,亦通过“双向转诊”门诊下转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与康复。
同时,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前已经成立了胸痛分中心、Ⅱ级创伤救治中心、卒中救治分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分中心等四大疾病救治中心。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形成微信矩阵,打造集信息交流、病历分享、宣传、转诊于一体的绿色通道,实现基层、院前、急诊急救、住院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四大中心沙龙平台,通过请上来、走下去的方式,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业务学习、病历分享、管理经验交流等活动,增进区域内医务人员相互了解,提高学术水平。
帮扶基层资源共享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近年来,吴中人民医院积极探索上、下级医院合作模式,提出了“帮扶基层医院,把最大利益放在基层,推动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构建同质化医疗服务体系”的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5年,吴中人民医院双向转诊门诊接待转诊患者586人次,2016年接待双向转诊患者898人次,2017年上半年双向转诊患者人数已超过800人次。通过医联体内患者检查、检验互认,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等措施,患者的医疗费用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测算,通过双向转诊就诊的住院患者较普通就诊患者医疗费用减少645元。通过分级诊疗这种新模式,初步实现了“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
同时,利用吴中人民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吴中卫计局组建了吴中区东片医联体,带动了一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发展——2015年在尹山湖医院成立了吴中人民医院儿科分部,每周二、周五派儿科专家进行业务指导;2016年,尹山湖医院成立了吴中人民医院妇产科分部,每周一、周三、周五有妇产科专家进行业务指导;2016年,吴中人民医院在甪直人民医院成立了内镜分中心,每周安排消化科专家指导内窥镜检查。此外,吴中人民医院还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教学培训计划,通过远程、现场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家庭医生贴心服务
今年9月,吴中区正式启动家庭医生信息化签约。越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65岁以上老人参加体检的时段,率先开始了辖区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
10月中旬的一天,张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俞斌医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表示自己的老丈人当天体检后,拿回了一张家庭医生签约协议。俞斌医生向其解释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录入每个人的健康信息,让居民不管是在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看病时,都能调取查阅自己所有的健康信息,包括所患疾病,目前使用的药物,血压情况等等,家庭医生签约就是让社区的“每个居民都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可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帮忙转诊。”
截至今年7月底,全区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20个,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56个,配备家庭医生一体机85台。全区签约了85789户、24.47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达21.8%;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人和残疾人等人群签约19.18万人,签约率达52.25%,建立家庭病床117张;城区“八个一”,郭巷、木渎和光福“高血压免费服药”等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0382人。
据了解,吴中区卫计局将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鼓励建立紧密型一体化的区域医疗共同体,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畅通双向转诊就医渠道。同时,全面实施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目标,以疾病救治中心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覆盖全区、联通市级的一体化救治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