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收膏、凉膏……今年的天冷得有点晚,膏方需求还没进入旺盛期,但在雷允上沐泰山药房里,65岁的金竹良师傅依然每天要这样忙碌超过12个小时。
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2016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是苏州唯一入选的膏方制作技艺。而作为苏州市非遗传承人,有着40多年从业经验的金竹良始终用“老一套”来熬制膏方,每一道工序都追求完美。
老规矩是安身立命“金法则”
膏方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记载,清朝时期,雷允上就以经营滋补膏滋药而闻名。每一料膏方都要经十道流程慢熬而成,而工艺传承人要对药性全面了解,火候拿捏得当,手法技巧娴熟。
“作为省级非遗,雷允上膏方制作经过药料浸泡、煎煮、沉淀、过滤、浓缩、收膏、凉膏、质检等十道特定程序和严格的操作,我们的膏方制作一直都遵循传统工艺,这些老规矩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金法则。”金竹良告诉记者,熬制膏方有不少讲究,比如药材要精选道地药材,熬制工具要用紫铜锅,对吃惯膏方的人来说,用不锈钢锅子做出的味道总是要逊一筹。“收膏是制作膏方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金竹良说,这个时候要用竹板不停搅拌,一步也不能离开,同时时刻注意火候,火太急或者搅拌不到位,药就很容易在锅边结焦,也很容易结底。收早了,膏方中水分太多,日后就很容易发霉;收晚了,硬度会增加,顾客吃起来根本挖不动。“我们都要练到收膏时有滴水成珠的本事。”
膏方季每天忙碌超12小时
金竹良熬制膏方的手艺,在苏州可以说数一数二。2014年,金竹良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膏方(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传承人。每年膏方季,是金竹良最忙碌的时段——从凌晨4点多一直到下午近5点。在雷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内,紫铜锅和药桶一字排开。每天,金竹良和徒弟们都要拎起20多斤重的药桶,将药汁倒入紫铜锅,然后用竹板时不时搅拌,经过一个半小时熬制,再端起近紫铜锅将药汁收入瓷缸中……这样一整套流程,在膏方季三个多月里,以金竹良为首的药工们都在为能给顾客熬制一料好膏方而努力。
在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金竹良几乎连坐的时间都没有。“几个铜锅都在熬制,实在是1秒钟都停不下来。”金竹良说,老顾客们都相信他熬制的膏方,膏方制作的十道工序一道都不能马虎,比如药汁沉淀,必须沉淀10小时以上,去除沉淀物,如果沉淀的时间过短膏方就会有杂质;在浓缩收膏过程中,要不断撇去泡沫,注意火候的掌握防止药液沸溢和结块。金师傅表示,即使每天熬制的膏方数量有限也不能简化流程,而是要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只有这样膏方才能达到“其黑如漆、其亮如镜、入口即化”。“熬制一料好膏方虽然很累,但重要的是信誉,我们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砸自己招牌。”
要实现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
雷允上具有近三百年历史,有王鸿翥、沐泰山、诵芬堂、良利堂、宁远堂5家“中华老字号”,童葆春、宁远堂、天益生、潘资一等10家“江苏老字号”。
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有限公司负责人叶亮亮说,他们立足于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悠久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致力于老字号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贵在专业、坚持、创新。
雷允上传统医药膏方制作技艺2013年6月成功入选苏州市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6月28日,膏方制作传承人又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2016年1月14日,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叶亮亮说,以传承人金竹良为代表的老药工,重视膏方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开展师承带教传习工作,发挥 传帮带作用,加强培训及传统工艺的传教,培养年轻一代的膏方制作技艺人才,涌现出一批掌握膏方制作技艺核心技术的后继人才。2016年公司通过对沐泰山药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的改造、提档升级,全过程、可视化展示雷允上膏方制作技艺,市民可通过开放式窗口及多媒体直观体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竹良展示的传统工艺流程。通过现场演示、顾客互动等体验式服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活动,推进传统技艺大众传播工作,使更多人了解膏方等中药传统加工技艺,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标志性服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