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嘉言
今年12月5日是第32个国际志愿者日,昨日下午,葑门片区(双塔街道)杨枝社区举办了“传承志愿精神,共建和谐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了社区志愿者的新老交替。杨枝社区还成立了时间银行客服中心,今后“时间银行”志愿者每年都能将自己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成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等量服务。
九年间最多储户累计服务5474小时
2008年,杨枝社区在苏州首先提出了“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理念,以“时间存储,循环服务”的模式发动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有效弥补了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
家住杨枝新村的张家寅奶奶就是“时间银行”成立以来加入的第一批志愿者。这些年来她结对帮扶高龄老人,义务打扫卫生,累计服务时长5474小时。以9年时间计算,一年365天一天不落,平均每天服务时间差不多100分钟。
最近,80岁高龄的她来到社区,兑换生活服务、日常用品。张奶奶说:不“知不觉坚持了这么久,自己也该退休了,该让新人来加入了,更好地融入志愿者团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像张奶奶这样存储了大量服务时间的人逐步进入高龄老人阶段,即“兑付”阶段,虽然时间银行主要讲奉献,但对于部分“刚需”来说,如何落实兑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像张奶奶这样,用时间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是一种解决思路。
存多取少“时间银行”运转不畅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张奶奶这样兑换服务的志愿者却并不多。“这些年来,我们社区的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品牌总体来说还是成功的,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之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杨枝社区党委书记陆春明告诉记者,根据最初的设想,“时间银行”吸纳刚退休不久的低龄老人作为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等这批“时间志愿者”步入高龄时,再由低龄老人为他们服务,如此循环往复。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兑现循环服务的周期很长,60多岁的时间志愿者要兑现自己存储的志愿服务时间,往往需要过很多年。这也导致一些志愿者在做了几年志愿服务后,渐渐没那么积极了,最终选择退出。还有些志愿者由于搬家等原因和社区中断了联系,导致之前累积的‘账户’也无法得到兑现,这些都很影响大家的积极性。”
设立“客服中心”
解决兑付问题
陆春明说,为了提高广大志愿者的积极性,从12月4日开始,时间银行正式实施“时间兑换”新机制,今年攒下的志愿服务时间,到了明年就可以兑换。“志愿者可以每年来兑换,也可以几年后来兑换,既能兑换对等时间长度的服务,也能兑换成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陆春明告诉记者。
陆春明说,新成立的“时间银行”客服中心设一名主任、两名副主任,负责时间银行客服中心运行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招募和登记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档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对志愿者进行储蓄业务统计,受理时间兑付和超额贡献钟点结算。“时间银行”存入与支出的都是志愿服务时间,志愿者日常进行的志愿服务,每笔都将记录在杨枝社区时间银行存折上,每年年底志愿者可以凭借积分兑换相应服务和一些生活用品。
“民间智库”推动品牌提档升级
“我们社区现有居民6000余人,据统计其中有一技之长的就有300多人,如果通过时间银行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对推动社区建设的作用非常大。”在陆春明看来,社区要成立“杨枝智库”,促使能人们为社区建设建言献力、帮助居民排忧解难。今后,“时间银行”将依托党建为民服务专项经费,设立传统文化推广、社区安全教育、青少年绿植认知、环保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训、校园普法等服务项目,促进“时间银行”志愿服务规范化,并吸引乐助社工事务所、青少年应急总队、协心公共法律服务社等专业组织参与到“时间银行”服务体系中,推动“时间银行”品牌提档升级,让服务对象和志愿者本身真正得到实惠。
陆春明说,今后,时间银行服务对象将不仅限于老年人,服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考虑把这些志愿者整合成民间的公益组织,由草根领袖带头来做这件事,真正使“时间银行”良性循环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做志愿服务,也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主动给志愿者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