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电影《楼上楼下》在葑门片区(双塔街道)里河社区小剧场内上映,这部微电影在优酷网可以同步观看。电影讲述了因楼上居民乱丢垃圾导致邻里风波最后双方冰释前嫌的故事。这部微电影在里河社区引起不小的轰动,除了题材贴近市民生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微电影的摄像是里河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今年74岁的俞永清老伯。
微电影轰动社区 摄像是74岁的俞永清
今天,记者在里河社区小剧场和俞永清老伯以及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观看了这部微电影。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楼上人家把一个垃圾袋扔了下来,楼下女主人白妹很生气,但意外发现垃圾袋里面有两块金砖。白妹一气之下说不还了,男主人劝说她无果。白妹在小区公园晨练,把包弄丢了,被居委会积极分子黑妹捡到了,特地找上门来归还。白妹受到触动,想着把楼上的金条归还给他们。刚好楼上花妹一家下楼来打招呼,解释说垃圾是家里有老年痴呆症(阿尔兹海默)的老母亲扔下来的。经过一番交流,楼上楼下言归于好。
记者发现,这部微电影时长接近10分钟,配上熟悉的演员和场景,让看过该影片的居民纷纷点起了赞。
“虽然这部微电影只有短短十分钟,但情节真实接地气,非常合居民们的胃口。”里河社区党委书记金丽娜看了《楼上楼下》后竖起了大拇指。她表示,微电影在文明创建、党建、普法等方面都大有可为,今后社区还要与俞老伯加强合作,争取拍摄更多反映社情民意的好作品,为社区工作创新助一臂之力。
“这是我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7月份看到这个剧本,现在终于变成了手头的这个作品,说起来还真是感慨很多。”俞老伯对记者说,这次尝试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希望今后能拍摄更多表现居民生活和社区工作者事迹的微电影作品。
从摄影“改行”摄像 像初学者一样从头学起
扛得动摄像机,对年轻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但对74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个不轻的负担。说起和微电影结缘,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俞永清老伯是土生土长的葑门人,年轻时曾在部队当过兵,2005年从单位退休后,便开始了他的旅行采风计划,背起相机说走就走,十年间他跑遍了全国十多个省、市,以及巴厘岛等国外多个著名景点。每到一地就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十年来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摄影作品。
“有几次我在外面拍照,看到身边有年轻人拿着DV机拍视频,让我顿时对拍视频来了兴趣。”俞老伯说,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见到年轻人中流行的新玩意总喜欢上手玩一玩。本来他主要玩摄影,摄像是业余爱好,到了2016年,他决定主要玩摄像,花1万多元买了一台肩扛式摄像机。这是一台半专业的松下摄像机,足足有5斤多重,和单反相机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设备是基础中的基础,随后俞老伯将全部热情用在了琢磨摄像上。“刚开始玩摄像机,身边也有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毕竟我年纪不小了,掌握一些专业软件肯定没有年轻人这么顺手,特别是学后期剪辑和视频制作花了我不少时间。刚开始想去老年大学学习,但后来感觉还是自学更有针对性,这部微电影就是我边学边干的结果。”俞老伯告诉记者,撇开这些不说,这台摄像机旧有5斤多重,扛一天下来,腰酸肩疼,但因为喜欢,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仅是妻子的“御用”摄像师 还为20支文艺团队服务
俞老伯的老伴邹正英阿姨爱好唱歌与戏曲,是社区里有名的文艺达人,也是苏州市夕阳红俱乐部的成员,平时参加演出的机会不少。自从俞老伯学会摄像,每次邹阿姨有演出时,俞老伯就会扛着摄像机出现在活动现场,义务担当节目的录制任务,久而久之就成了妻子的“御用”摄像师。
“我老伴平时常有演出,和苏州各大民间文艺团队都比较熟。她还特别热心,每次有朋友需要录像师,她都会让我去帮忙。当然我去帮忙是纯义务的。”俞老伯说,别人退休后都过得很清闲,自己却比退休前还要忙。如今他不仅是妻子的“御用”录像师,还要为苏城大大小小二十支文艺团队提供服务。
“录像活动是件体力活,有时候一拍摄就是一两个钟头,还要根据演员的位置不断调整角度,对体力是很大的考验。”这两年究竟跟拍了多少场演出,连俞老伯自己都记不清。有的文艺团队负责人见他扛着摄像机满场跑特别辛苦,也会硬塞给他一些补贴。
俞老伯告诉记者,补贴什么的他并不在意,本来他搞摄像纯粹出于爱好,但他觉得,有些文艺团队搞演出,让他去拍摄,感觉上有些随便。他们觉得自己演出是重要的,拍摄不重要。但其实,拍摄过程并不容易,而且拍下来的视频是很重要的资料,演出演完就结束了,但拍摄的视频会一直保存下来。
(苏报融媒记者 王嘉言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