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是苏州大市范围内唯一的中华鲟救护中心。就在昨天(12月18日),渔民误捕后交由该中心进行成功救护的6尾中华鲟放流长江,同时放流的还有2尾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近三年来,该救护中心共救护渔民误捕的中华鲟54尾,胭脂鱼51尾。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昨天,记者在位于常熟浒浦的中华鲟救助中心看到,救护屋内有两个直径4米,水面净高1米左右的救护池,清澈见底,池壁、池底均贴着瓷砖,池内10余尾中华鲟、还有3尾胭脂鱼游得正欢。其中最大的一尾中华鲟体长70-80厘米,重量估计达到5-6斤,最小的一尾体长不到20厘米。
昨天在现场,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戴振国告诉记者,救护池配备有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在线监测水体的PH值、溶氧量、水量等指标,“比如,当水中的溶氧量低于5时,增氧泵即会自动开启,当溶氧量高于7.5或8时,则会自动关闭”。他介绍,工作人员平时会投喂一些从长江里捕捞的鲜活的小鱼虾。水池里的水大热天平均每10天换一次,冬天平均每20天换一次。
“池里的中华鲟、胭脂鱼都是渔民在捕捞作业时误捕得来的。”戴振国说,有时渔民会把鱼放在活水舱内送到救护中心,更多时候是工作人员接到渔民的报料电话后,携增氧设施,乘快艇或汽车于第一时赶到现场去救护的。“按程序,一般先称重、测体长和胸围等,然后检查其体表,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其体表有损伤,就要涂抹消炎药,防止进一步感染,一般中华鲟自愈能力较强。”
记者了解到,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江苏常熟中华鲟救护中心专门制定了中华鲟救护方案,在救护、收容、管理、奖励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同时,该中心面向长江沿岸、周边渔民开展宣传,讲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帮助渔民提高对长江常见保护级水生野生动物的辨识能力,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去。 据统计,近3年来,救护中心共救护中华鲟54尾,胭脂鱼51尾。其中,2015年救护中华鲟17尾,胭脂鱼11尾;2016年救护中华鲟26尾,胭脂鱼25尾;2017年救护中华鲟11尾,胭脂鱼15尾。
链接:中华鲟、胭脂鱼名片
中华鲟 形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岁,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中华鲟为底栖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包括虾蟹、鱼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等。
胭脂鱼 体型奇特,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是中国特有的淡水珍稀物种。成熟的胭脂鱼体色浅红,在体侧中轴有一条绛红色的纵宽带一直延伸至尾部。
(苏报融媒记者 邵群/文 濮建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