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可)在苏州,冬至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食文化”,还有一个延续下来的“书文化”——画“九九消寒图”。昨天下午,平江新城(苏锦街道)新天地家园北社区邀请民俗达人前来为辖区居民介绍冬至民俗,讲解“九九消寒图”的几种画法。
昨天,新天地家园北社区的“民俗达人”王泉元老先生带领居民们学习了“九九歌”,讲解“九九消寒图”的来源和用法:“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许多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娱乐活动比较少。古人为了消除从冬至到立春这段漫长日子的寂寞和寒冷,除了‘数九九’外,从明代开始,还出现了一种画‘九九消寒图’的风俗,以便一天一天数过这八十一天,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画消寒图,一方面是为了计算过去的天数、起到日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一项有趣的消寒娱乐活动。王泉元介绍,九九消寒图的种类很多,有“画圈消寒图”、“文字消寒图”和“梅花消寒图”等多种。文字消寒图,顾名思义,选九画的字九个,组成一句诗句,每一画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譬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就是常用的写九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九九消寒图中,最为浪漫和美观的则是梅花消寒图。现场,在王泉元的带领下,居民们在宣纸上画上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有九个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每过去一天,就用红笔涂染一个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九尽春深,冬去春来。冬至还未到,居民们就齐上阵共同描绘了一幅梅花消寒图,体会“提笔消寒”的乐趣。
接受记者采访时,老党员府金钩坦言:“现在一部分年轻人只知道过洋节,以为冬至就是大家一起吃顿饭……我要带一幅消寒图回去,给孙子讲讲老苏州过冬至的学问,让孩子多学点传统文化!”
新天地家园北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带领居民体验“九九消寒图”,为的是让大家深入了解冬至民俗,从这一传统节日里找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同时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