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元旦假期,苏式彩灯非遗传承人汪筱文已经忙碌开了,整架,糊面,穿线,做眼睛,画图……一天忙下来,大概能做三四个兔子灯。汪筱文17岁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至今已经和苏灯相伴了56年。
在汪筱文位于运河社区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谈起当年学艺,汪筱文感慨:“我当十年学徒,一盏苏灯涉及装扎、裱糊、剪纸、绘画多种技艺,还有人物、山水、花鸟的绘画,都得学。”汪筱文至今印象深刻,十年学艺后,他独立完成的第一盏苏灯作品是一盏苏式花篮灯,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有两米高,在当时的苏州工艺品展览上获了二等奖,从那以后,他就对苏灯着了迷。没想到,这一迷就是大半辈子,成就了他与苏灯绵延半世纪的情缘。
56年的坚守,汪筱文手中做出的苏灯数量超过上万件,当记者问起最满意哪件作品时,他高兴地说,是一个占地足有2850平方米,名为“古灯奇观”的苏灯项目。“传统灯彩都是静态的,我想让苏灯‘活’起来。”正是这个想法,让汪筱文一头扎进了苏灯的创新研发中。1987年,时任民间工艺厂技术厂长的他,带着员工们干了一年,完成了由36组、1000多个花灯组成的大型灯彩项目“古灯奇观”,推动了第一代静态苏灯到第二代动态苏灯的发展。当时,这件作品在广州东方乐园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吸引了迪斯尼的专家队伍专门来参观。后来,迪斯尼乐园推出的“小熊维尼历险记”游乐项目就借鉴了“古灯奇观”的技艺。”
如今,汪筱文已经70多岁,却从来没有停止制作苏式灯彩。每逢过年、灯会,他都会做上几个兔子灯。2016年的元宵节,汪筱文制作的兔子灯亮相斜塘灯会,卖80元一盏仍然供不应求。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汪筱文的兔子灯采用绸布为原料,纯手工打造,“光材料成本就要50多元,而且每一面都画上了图案,我想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如今,汪筱文的女儿汪丽秋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对灯彩着了迷,跟着父亲制作灯彩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现在,一些大型的彩灯活都由汪丽秋来做,汪筱文只在难点和关键技术把控上指导一下。
尽管女儿继承了自己的手艺,汪筱文还是对这份手艺后继乏人有着强烈危机感。目前,从事苏灯制作的手艺人只有50人左右,且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年轻人不愿意学,一方面是苏灯学艺太难,需要日积月累的磨炼,得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一些元宵灯会及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对行业的冲击比较大。“苏灯手艺人大部分的收入依靠灯会,业务下滑,很多人都转行了。”说起这些,汪筱文有些无奈,“一个行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更离不开市场的需求。”(苏报融媒记者 朱雪芬 实习生 严松 通讯员 朱丹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