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车棚实在是太方便了。以前杂乱无章的非机动车停放不仅会影响美观,还有安全隐患。现在不管刮风下雨,非机动车的停放都整整齐齐。我也更愿意每天从家里骑车到这里,再换乘轨道交通去上班。”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广场地铁站,市民王女士对园区推行“B+R”停车换乘的新举措赞不绝口。
公共停车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为规范轨交站点出口的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去年以来,园区持续实施公共停车综合管理提升工程,缓解居民停车难、出行难等问题。
艺术车棚点亮城市文明风景线
整体的蓝绿色外观时尚且大气,而树枝造型又给城市多添了一道风景线。“在建造地铁站外面的车棚时,我们邀请了专门的景观设计单位进行专业造型设计,这样既能引导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又能提升公共设施的艺术水平。”园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监管二处工作人员陈依仪介绍,园区还贴心在车棚内配备了灭火器,有效防止意外的发生。
据悉,去年以来,园区各重点区域增设艺术车棚12组,艺术围栏500米,新增停车泊位约2100个,具体点位包括轨交一号线东环路、中央公园、星海广场、文博中心、星湖街、南施街站点,以及新光天地、新罗酒店、久光百货周边区域。
未来,园区还将结合市民反馈以及实际出行需求,在轨道交通二号线沿线以及重点商业设施载体附近等搭建艺术车棚和围栏,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多措并举缓解“出行难” 助力公共设施整体水平提升
当前,随着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园区公共停车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事实上,除了非机动车重点区域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建设工作外,园区综合执法局还按照“系统设计、分步建设、加强管理、有效缓解”的原则,多措并举方便、规范居民停车。
“我们通过对园区停车现状特征及问题分析,预测了全区近、远期停车需求,对园区路内、外公共停车设施、P+R、B+R停车换乘等提出规划布局指导意见。”陈依仪介绍,除了完成了B+R停车换乘一期工程外,园区还在去年完成了环金鸡湖重点区域公共停车场(位)智能化改造,并推行停车委托管理服务。
陈依仪介绍,当前园区中新合作区共有公共停车泊位约一万个,去年智能化改造项目已完成区内24个公共停车场、10条道路共六千余个停车泊位智能化提升改造,公共停车秩序和泊位周转利用率显著提升。此外,园区还将争取在春节前推出园区停车APP,居民将能在APP上一手掌握停车位查找、停车诱导、泊位预定、充电、洗车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园区公共设施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为完善园区公共设施,园区行政执法局还对园区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三大水域及重要河段增设了约3000件救生设施,包含救生圈、警示牌、救生爬梯、救生拉手等具有实际需求的救生设施,基本完成了园区公共水域救生设施建设。(苏报融媒记者 袁艺 通讯员 杨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