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总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好奇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在姑苏区沧浪新城(吴门桥街道),有一个叫唐撰熊的74岁老手艺人,他手中的一把剪刀掉在绒纸上后,好奇助他发现了“刮绒画”这一工艺新门类。昨日,苏州刮绒画达人唐撰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次“失误”让“刮绒画”出炉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的唐撰熊一次裁剪宣传字的时候,不小心将剪刀掉在了一张普通的静电植绒纸上。剪刀头碰到了绒纸,在纸上形成了深浅不一的一道道印记,这层次分明的阴影让唐撰熊突然萌生了创作灵感。于是,他试着用剪刀在绒纸上划了几下,从小爱好书法的他越看越像一幅抽象画,脑中随即浮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将绒纸上的画作做出刮划的纹理处理,这样就可以产生一种新画,这种富有立体感且栩栩如生的新画更加生动地还原了照片里的景象。
他说干就干,立即找来徐悲鸿的《奔马图》照片,将它临摹在绒纸上,接着试着用刀刮去图案以外的绒毛,一匹具有立体质感的骏马呼之欲出。单位同事看了,也无不称奇。
三十载创作一百余幅系列作品
创造出“刮绒画”后,唐撰熊一发不可收拾,完全沉浸在刮绒画的世界里,1986年的某个晚上,他借着灯光看自己的作品时,发现刮得薄的绒纸上隐隐能透光,一下子将他的思路打开来了,一直困扰着他如何用刮绒画将夜景展示出来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他将此定名为“发光绒画”,在绒画背后借助灯箱,灯光在绒纸上呈现出夜光效果,逼真还原了苏州各大景点的夜景。他在1988年成功获得“发光绒画”国家专利。
到了2004年,他又在原有基础上发明了极具立体感的“彩色绒画”,作品也越做越精,将人物、景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刮绒画中数人物画最难,因为它要求必须惟妙惟肖,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的色彩,有时要采用染色与刮绒画相结合的手法,效果才能更好。”唐撰熊如是说。
如今,包括“虎丘秋韵”、“艺圃早春”、“银装素裹网师园”、“灯光辉煌人民桥”在内的一百余幅绒画作品在他的打磨下出炉,反映了苏州悠久的文化历史,也反映了苏州精彩纷呈的现代新貌。唐撰熊还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将苏州入遗的几处园林画成一幅长卷。
“绒画展”吸引络绎不绝参观者
自2009年在苏州图书馆开办《苏州好风光》画展以来,唐撰熊一共开了4次画展,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证明了画展的成功和大家对唐撰熊手艺的认可。《留园冠云峰》在仅有1.5毫米长的绒毛上刮分出了二十多个层次;《东山解光牌坊》上砖雕的质感带你走进古巷;《太湖晚霞归舟》带你领略夕阳西下、渔人回家的景象;《金鸡湖傍晚更美丽》展现了现代苏州夜晚的风貌……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绒画,比油画更细腻,比水墨画更逼真,比摄影作品更生动。
昨日,唐撰熊在向记者介绍绒画的时候,重点介绍了《拙政园全景图》:“这幅作品花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其中来来回回去拙政园采景不下十次,反复考究角度,研究画风。”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曾在参观后赞不绝口,夸赞唐撰熊的作品以绒纸作为一种介质,引进了版画的刀法,引进了油画、水彩画的色彩,引进了国画的线条和渲染,甚至还引进了现代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