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名为《不想出被窝》的洗脑神曲走红网络,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句句扎心。到了冬季,对于不少青少年来说,起床一直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人仿佛被“封印”在了暖和的被窝中,根本起不来。这也让不少家长犯了难,不为别的,只为清晨那斗智斗勇的“叫醒任务”。面对冬季“起床特困户”增多急煞苏城家长,姑苏区平江街道梅巷社区关工委品牌“少年·派”请来心理咨询师为家长答疑解惑的同时,也提醒家长们:叫醒虽重要,但要谨防“杀伤性叫醒”带来的心理后遗症。
家长下载上课铃声作闹铃 新年愿望:求孩子按时起床
随着气温下降,最近网上流传了一个段子,真实反映了冬季“起床特困户”们的心声:床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他乡,上个厕所都是出差到遥远的边疆。
“冬季为了叫孩子起床,我使尽浑身解数。最近下载了学校的上课铃声作为闹铃,貌似很有效果,儿子一听到尖锐的铃声,就条件反射地往外跑,鞋袜都来不及穿……”家住姑苏区平江街道梅巷社区的於玲玲是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面对儿子琪琪的“冬眠”现象,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於玲玲细数了近年来因“起床”与孩子斗智斗勇的历程。“一般到了该起床的时间,我跟老公会轮流跑去儿子房间叫他,都是以温柔开始,以嘶吼告终。到了冬天,嘶吼也不管用了,小祖宗翻了个身完全不予理会。”这期间,於玲玲试过跟琪琪比赛穿衣服,用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甚至在琪琪还躺着的时候帮他穿好衣服、秋裤,希望他能一鼓作气起床,但效果都不明显。
於玲玲说,这次自己将上课铃声作为闹铃的做法,也是偷师自单位同事,目前来看比较奏效。当上课铃响起,琪琪条件反射地立即从床上蹦下,当意识到上当受骗的时候,也就乖乖穿衣服起床了。但於玲玲坦言,实在不知道这一招还能撑多久。自己2018年的新年愿望,就是能让儿子在保证睡眠时长和质量的同时,按时起床,少让他们操心。
分析“起床特困户”心态
谨防“杀伤性叫醒”
“你不叫他他绝不会起床,但是叫了也不见得会起床”,除了於玲玲,70后家长陈悦告诉记者,有的时候孩子并非还处于梦乡,只是一种畏冷情绪,没有勇气远离温暖的被窝。冬季为了让孩子顺利起床,他会提前二十分钟溜进孩子房间,打开空调保持房间温暖,让孩子感受到被窝内外的温度一致,然后他会按摩孩子手脚,拉拉耳朵,摸摸鼻子,孩子这才慢慢悠悠起床。“我同事家的孩子也是这样,还有起床气。我同事每隔五分钟就放一次闹铃,再组合人声唤醒,以防频率单一造成麻痹,太不容易了!”
昨日,参与梅巷社区关工委品牌“少年·派”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雅静分析认为,面对冬季青少年早起起床困难的现象,很多家长会愤怒地冲进孩子房间大喊,一把掀开孩子的被子“暴力”叫醒,反复唠叨,不断摇晃孩子,甚至用自己起床之后产生的走路声、洗脸刷牙声等生活噪音被动叫醒孩子……这些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情绪。
“孩子们起床拖延,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反应慢,还表现在对事情的拖拉上。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父母意志的对抗,内心有着要做自己的感觉。一旦听从父母的呼应,就失去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在身体上努力去找回‘我自己’的节拍,表达了我的事我想自己做主的欲望。”周雅静如是说。
社区打造“少年·派”辅导站
教你如何正确“叫醒”
据悉,平江街道梅巷社区联合社区在职心理咨询师打造关工委品牌“少年·派”,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们会结合“家庭—学校—社区”形成有效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一系列了解成长、了解自我、换位思考等心理健康的小课程,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优缺点,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
周雅静表示,家长通过激烈手段砍断孩子们的睡眠过程,使用过大的声音或不间断的噪音,碰触对方身体,剥夺睡眠安全感等,这些都称为“杀伤性叫醒”。“大声惊醒孩子,看似他们的大脑已经接收了起床信号,但身体并未完全醒来,这样会让孩子更加疲惫,影响一天的学习。掀被子这招看似管用,但很容易让孩子着凉,还会刺激到孩子的神经系统,有损健康。用惊醒的方式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让孩子起床后迷迷糊糊,昏昏欲睡,严重的则会扰乱神经系统,给孩子带来极糟的影响,产生一系列诸如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心理问题。”
“建议家长在清晨可以提前拉开窗帘、打开灯,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慢慢适应,留出5-10分钟让孩子缓冲一下。还可以通过嗅觉刺激,做一些美食吸引孩子。还可以下载手机里的‘贪睡小助手’App,贪睡时间设定为5分钟,让孩子一步步接受要起床的事实。当然,家长也可以把闹钟放得远一点,最好是闹钟响起时,必须要下床才能关闭的距离,这样人体不得不起床去关闭闹钟,大脑也会清醒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