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支持陕西周至发展特色产业,已实施19个产业项目,去年向496户帮扶对象分红99万元
□本报记者 戴周华
挖坑、栽树、浇水,陕西省周至县竹峪镇张龙村村民余小虎干得十分起劲,“每天都有100元的收入,活儿也不重,还能照顾家里。”余小虎满脸含笑。
以往,大面积种植的杂果很难有可观的收入,比如杏树,由于效益低,村民大多任由其自生自灭,而精品苗木基地项目实施后,竹峪镇的杂树林正在改头换面。
精品苗木基地项目是竹峪镇包括张龙村在内的7个村抱团实施的,7个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将打造3000亩精品苗木基地。
因地制宜、以产业带动致富,是我市帮扶周至脱贫致富遵循的思路。我市大力扶持3000亩精品苗木基地项目,目前已提供帮扶资金80万元,用于500亩杏树嫁接。
“产业合作对口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产业的‘造血’功能,才能把村民‘扶’起来、让他们‘富’起来。”我市帮扶工作组人员说。为了实施精准扶贫,推动周至县域经济发展,帮扶工作组先后实地考察了福地牧业、兴利养蜂合作社、暖泉湾猕猴桃小镇、中冠牡丹产业示范园等90个产业项目,为实施产业帮扶积累了经验。
随后,20个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项目遴选确定,作为我市2016年、2017年对口帮扶资金资助项目,支持资金1700万元,其中19个产业项目支持资金1650万元,帮扶贫困户496户、1738人。
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类型。当前,周至正在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9个产业项目以集体企业直接拨付、民营企业入股的形式投入,并细化到每10万元扶持3个贫困户,不参与经营但每年收益确保6%,有结余再分红。
这样的产业带动,让贫困户的生活有了奔头。贫困户雷保友算了一笔账,每年土地流转费6000多元,平时务工一天能挣100元,再加上以后合作社的经营收益分红,一地生“三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据悉,19个产业项目去年已向496户帮扶对象分红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