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记者 蔡春生
“欣赏李涵的这些风俗画,在审美愉悦之外,别有一番历史的真实感和生活的亲近感。”天津学者罗文华先生如此评价李涵在《江南烟景》中所绘的旧时苏州风俗画。
在《元宵节》特种邮票的图稿上,李涵用更为雅俗共赏的形式,将元宵节的风俗与趣味,故事与场面,喜气与情致,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体。多年来,对风俗画的不断研究和尝试,使李涵在这一题材创作上有了独特的心得和丰硕的成果。
“历史上很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都有着大量的绘画记录,这些大多出自无名画家之手的作品,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面。”李涵说,风俗画由来已久,画家笔下的那些“现场”,为历史风俗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但是,画家对于风俗画的创作意义,又不止于“记录”二字。李涵说,先进的、高科技的影像资料可以真实地记录当下人们活动的全部过程,但近几十年来民俗画非但没有消失,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因为,“画家是从文化的角度艺术性地表现社会风俗,表现民众的生活真实状态,这超越了客观记录的范畴。”
李涵认为,民俗画之所以说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性和艺术性,是因为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凝聚着画家对生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深厚的思想情感。
李涵生长在江南,对民俗文化有特别的情结,他年轻时就产生了用绘画艺术再现城市居民日常平凡生活的想法。起初,李涵的主要题材是从身边生活入手,通常以公园、农贸集市、庙会等为空间背景,展现当代人富足、悠闲、欢愉等生活状态。在创作风格上,李涵参考了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绘画风格,注重色彩的跳跃与对比。
2003年开始,李涵以苏州地区晚清时期百姓生活为题材,创作了数十幅布本工笔重彩画。在色彩处理上他借鉴了汉画像石的表现方法。这些作品,无论构图、人物造型以及色彩等,都与旧时民俗生活的内容题材和谐呼应。
正是源于对风俗画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的创作经历,这次创作《元宵节》邮票时,李涵才能够如此精准有力地再现元宵节气氛。而这些图稿中,不时能看到李涵在处理图式时的用心,如“吃元宵”的图稿中,大红的地毯、各种字体的大红福字,以及红灯笼、粉红兔子灯、红色系棉袄,将画面渲染得喜气洋洋,而在案头一角,一盆亭亭玉立的绿色水仙花顿时给浓重的画面添了一缕清气,整体显得疏朗开阔又自然和谐。
李涵说,风俗绘画能将各阶层民众生活展现为艺术形式,将人类自身的生活交流上升为文化和艺术的交流,而他,也会继续努力探索和研究风俗绘画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