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 金根
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来源、可靠支撑;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以亩产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反过来涵养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让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向先导产业前瞻布局、向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倾斜。
日前,2017年度苏州市科学技术奖新鲜“出炉”。其中,有6人被授予2017年度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从获奖者的名单来看,无论是企业、单位的名字,还是个人的姓名,大多属于“新面孔”包括昆山国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剑平、苏州科达科技董事长陈冬根、苏州康宁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徐霆、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乃千、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武晓东、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徐泰伟。
不过,如果细看这些“新面孔”,也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点。获奖主体都专注于苏州的制造业,但又不属于传统的制造业,而是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是在先导性产业领域的布局技术创新。换言之,虽然从体量、规模上来看,这些企业或单位业绩的绝对数字也许并不夺人眼球,可倘若“以亩产论英雄”(高效能、单位产出为王)时,那他们的表现可都不简单。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小而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靠的高质量,即是企业的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高附加值、资源要素的高效运转。
新一届的“市长奖”,把荣誉授予相当一部分“小而精”企业、先导性领域的技术创新,很显然也在传递着城市发展鲜明的新导向。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那么,“高质量”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刚刚闭幕的省两会上,“高质量”成为“最强高频词”,可以说也是江苏发展、苏州发展的“指挥棒”。结合苏州实际来说,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而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来源、可靠支撑;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以亩产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反过来涵养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让更多创新资源要素向先导产业前瞻布局、向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