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利刚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然而谈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长都对“爸爸缺失+妈妈焦虑+孩子失控”的“中国式家庭”心有戚戚焉。当妈妈们发出“爸爸去哪儿了”的呐喊时,苏州的两位爸爸却给出了另外一个样本:他们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而且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最近,两位各有所长,在育儿观上相近的爸爸还做了一件让很多妈妈“羡慕嫉妒恨”的事——联手出了一本亲子育儿书,以爸爸的视角来阐释育儿理念。这本书的背后有何故事?记者采访了育儿书的作者赵文轩以及该书的漫画作者徐涛。
苏州爸爸为女儿写了一本书
在朋友眼中,赵文轩属于那种积极上进的精英人士:管理学研究生,全球卓越品牌企业职业经理人,从事领导力、心理学研究十多年。但在赵文轩眼中,自己最重要的职业不是职业经理人,而是孩子的父亲这一终身无法辞职的职业。
赵文轩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小溪,小女儿小舒,两人相差整整6岁。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赵文轩一直在享受着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带来的快乐。快乐之余,他常常会陷入思考,那就是他是否可以成为两个拥有健康人生观孩子的父亲?
“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四口之家,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赵文轩说,“两个孩子的教育方式肯定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为两个孩子有一个融合的过程。当孩子的世界中突然增加了一个孩子,这种融合绝不能让孩子自我调整,能帮助孩子的只有父母。”
小女儿出生后,赵文轩开始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热爱写作和善于思考的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一边在日记里记录下两个孩子的成长点滴,一边在家庭教育中思考如何将儿童心理学与管理学融合。孩子一天天长大,赵文轩的育儿日记也越写越多,足足写了三大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育儿管理学的新理念也在他的大脑中不断成熟。为了分享自己的育儿理念,赵文轩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写了一本书,后又历时半年多修改,书名最终定为《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由于自己戴着一副眼镜,赵文轩还特地给自己起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笔名——眼镜爸比。
“这本书只是一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心得与总结而已。”赵文轩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翻阅了所有与孩子有关的日记,许多事情如果不是通过当时的文字记录,或许早已忘却了。当翻开旧日记的时候,那些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与当时的心得体会,便一幕幕地呈现于眼前。一段一段的回忆,点点滴滴,有感触、有温情、有感动、有幸福,全部交织在一起。”
因为孩子他走上漫画创作之路
如果说“眼镜爸比”赵文轩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萌生了写书的想法,那么徐涛则是因为孩子走上了漫画创作之路。在赵文轩的《和善而坚定,轻松养育好孩子》一书中,所有的插画均由徐涛创作。有意思的是,两位“爸比”虽然携手创作了一本书,但两人相识却完全属于偶然。
徐涛是苏州一家事业单位的职员,有一个正在读中学的女儿。绘画并不是徐涛的专业,在他记忆中甚至儿时美术课也没上过几次。能走上绘画之路,在他看来纯属偶然。徐涛说:“2000年,我成了一名父亲。女儿读幼儿园和小学时,我在帮着对付作业的过程中,绘画才能得到了女儿的肯定。2015年末,女儿得到一本同学赠送的精美速写本,她递交到我手里,深情款款地对我说:‘老爸,这本子空了可惜,你每天为我画一幅画吧,把它画满,算是给我的礼物。我觉得你行的!’就这样,我激动地开始了漫画票友之路。当礼物交至女儿手上时,我也收获了绘画的乐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坚持到了现在。”两年时间里,徐涛在报刊发表了近500幅作品,还开设了一个漫画专栏,成了小有名气的漫画创作者。
走上漫画创作之路后,徐涛每日都有作品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受到不少朋友的喜欢和点赞。后来有个朋友问他,她朋友的朋友写了本教育方面的书,想找人配图。作者除了对绘画水平有要求外,还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配图者要有孩子,而且喜欢孩子。就这样,他和眼镜爸比坐到了同一张咖啡桌前。两人一见如故,在教育问题上视对方为知己,随即一拍即合,徐涛就这样成了赵文轩育儿书籍的插画作者。
作为这本育儿书最早的读者之一,徐涛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书中源于生活的小故事,富有见地、理性却又不失温暖。他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孩子的教育,固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技巧,但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善而坚定。
重新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写了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提出应从封建专制的父权社会中解放孩子,让孩子获得新生。将近百年之后,我们对于如何做父亲,观念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产,认识到让孩子依着天性快乐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当下的父亲却又面临着新问题:越来越多的父亲们终日奔波于职场,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缺席者。对于“爸爸缺失+妈妈焦虑+孩子失控”的“中国式家庭”现状,赵文轩和徐涛两位父亲有着相同的看法。
“家长都渴望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但生活中却时常羡慕别人的孩子乐观开朗、待人礼貌、体贴父母、成绩优异;烦恼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不努力、不理解大人的苦口婆心。大人的呕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知与无情。”赵文轩说,“许多家长忙于职场,为了事业和生活而拼搏,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忽然觉得孩子培养得很失败,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于是决定赌一把,再生一个孩子,希望老大的悲剧不要在老二身上重演。这样的心态着实令人担忧,因为第二个孩子从未出生起,家长就开始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了。这种不公平势必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也造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家庭氛围温馨与否,是可以想象的。”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赵文轩说自己不仅从未缺席,而且一直在尝试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赵文轩认为,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职场。人生所有的较量都是职场的较量,而之前的所有准备,无论是孩子的责任心、成绩、待人的礼节,还是忠诚、果敢坚毅、自强不息的品格,都只是为职场较量铺路而已。
同样作为父亲,插画作者徐涛也很认同赵文轩的育儿观,他说:“我们或许应该更多思考的是:不仅维护孩子健康的生命,更需塑造孩子饱满的人格;不以教育为苦,而以人生最大之荣耀和快乐。愿所有的爸爸都能充分享受这一无比的荣光和欢乐。呼吁爸爸们更多地投入家庭教育,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采访手记>>>
有一种爸爸叫别人的爸爸。
采访中两位爸爸用心陪伴孩子成长的几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赵文轩带来了自己十年来的日记手稿,足足三大本,字数达几十万字,每一篇都写得十分认真,看不出丝毫的敷衍。第一本日记的封面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些发霉,但赵文轩却视为宝贝。插画作者徐涛也带来了自己每年圣诞节写给孩子的信,以及他为孩子整理的作文集——一本制作精美的小册子,里面的作文都是孩子五年级时阅读书籍后写下的读后感。
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赵文轩和徐涛都尽量减少晚上的应酬。即便出去,赵文轩都坚持晚上7点结束饭局,然后火速赶回家陪孩子。徐涛则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婉拒了各种应酬,把时间都用来给孩子读故事书。这些做法,都值得太多的爸爸们学习。
“仿佛一夜之间,孩子就长大了。回头看看那些走过的日子,你会发现能够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希望更多的父亲能给孩子多一些陪伴,这是作为一名父亲应尽的责任,也是最让人快乐的事。”赵文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