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雪芬
3月8日,在金阊街道石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里,一场集体生日会办得热热闹闹,老人们聚在一起吃蛋糕、唱生日歌,快乐得像孩子一样。
11年前,石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宋克俭成了“掌舵人”,她做事雷厉风行,是出名的“铁娘子”,对待老人却体贴入微。目前中心有50位老人入托,为18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已经成了老人们的“第二个家”。
在质疑声中坚守
半年内入托老人从4位增至24位
“刚开始,我对这里信心不足,怕你们搞搞形式,不把老人放在心上。后来,我悄悄来考察了一个多月,发现日间照料中心设施齐全、饮食可口,服务人员的态度也很好,我决定入托了。”这是钱仲宁老人在入住石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说的话。
2007年10月,作为全区第一批日间照料中心,石路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很多老年人都和钱仲宁老人一样有着同样的疑虑,“这里的伙食好不好?卫生情况怎么样?服务态度是好是坏?”顶着重重压力,时任彩香一村四区副主任的宋克俭接任“掌舵人”。至今,宋克俭都记得当时的窘境,“即使最初每位老人每月收费才390元,第一天也只有两个人报名,第二天仅四个。”
面对质疑,宋克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日间照料中心办好。她带着工作人员尽心尽力为老年人服务,这让入托的老人看到了中心的诚意,也感受到了中心的温暖。她还尝试建立入托老人民主生活小组,有的老人爱看报,就让他管理阅览室;有的老人是退休医生,就发挥他的特长,为其他老人测量血压,提供医疗咨询……
有了最初四位老人的良好体验,后续来办理入托的老人越来越多,半年后入托老人达到24人的满员状态。
暖心故事说不完
68位老人把她当作亲闺女
管理日间照料中心,宋克俭认真严谨,有担当,是一位“铁娘子”。面对老人,她温柔体贴,更像是贴心“小棉袄”。
昨天,忙完老人们的集体生日会,宋克俭特意去了一趟厨房,关照厨师记得做酱汁肉。“入住中心的老人大都是老苏州人,喜欢吃时令菜,年纪大了又特别爱吃又软又糯的菜,眼下正是吃酱汁肉的时候,让老人们尝尝鲜。”宋克俭说,为了让老人们吃得舒心,她要在每天的菜式上动不少脑筋。
“汪阿姨,你的指甲长了,下午我来给你剪剪。”走出厨房,宋克俭在走廊里遇到80多岁的汪老太太,拉着她的手聊天,无意间看到老人的指甲长了,她叮嘱了几句。汪老太太刚入住日间照料中心时,由于老伴去世受了不小的打击,一直神情恍惚,不断念叨,“我命苦,没有老伴了!”为了劝慰老人,宋克俭每天陪她聊天,教她下棋。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老人开朗了许多,见到宋克俭就喊“闺女”。
除了关心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宋克俭还会定期去看望曾经入托的老人。82岁的张老太太是一位空巢老人,去年8月突发疾病,出院后一侧肢体无法自主活动,如厕自理困难,不再适合入托。但是,老人说什么都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的儿子找到宋克俭帮忙劝说,老人才松了口。从此,定期去看望老人,成了宋克俭的一项额外工作。
无怨无悔地前行
日间照料中心成温暖的家
11年来,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一次次扩建,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入住老人的人数也增加到了50位。
宋克俭告诉记者,入住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年龄最长者已有94岁,最年轻的也有75岁了。中心除了负责提供活动场地外,每天还提供两顿正餐和一顿小点心,老人们每天8点半到9点前往日间照料中心,晚上4点半以后吃完饭回家。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心还组织入托老人进行民主选举,成立了“班委会”,选出了自己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体委员、伙食小组成员,形成了入托老人自管自助的长效模式,成为石路日间照料中心的一大特色。“日间照料中心里活动多,饮食又好,还有那么多老朋友,我每天来了都不想回去。”周燮林老人说。
“看到入托老人脸上露出的笑容和满意的神情,我感到特别自豪。”11年来,宋克俭作为“掌舵人”,用自己女性特有的柔韧,撑起了日间照料中心的一片天。因此,宋克俭也收获了许多荣誉,苏州市老龄工作先进个人、姑苏区“十佳深耕老龄专干”、姑苏区“十佳公益人”、姑苏区优秀人才奖等。但是,她最喜欢的一个称呼,还是老人们的那一声“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