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又到了民治路42号小区每月的“客厅例会”时间,小区的八旬老党员陆斌奎照例邀请党员、居民骨干走进自家客厅,聊聊本月小区自治的最新情况。
民治路42号小区,是葑门片区(双塔街道)大公园社区辖区里一处普通居民小区,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居民自治管理模式:14年来,在民治路一支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这座只有三栋居民楼的“袖珍”小区,从原先脏乱差、治安隐患突出的地带变身为秩序井然、邻里和谐的自治小区成功样板。
环境脏乱差老党员决心搞自治
“民治路42号小区是在2000年建成的,记得我刚搬到这里时,小区没有物业。”居民赵桂宝阿姨告诉记者,无物业小区存在的共性问题,之前在他们小区都出现过。
由于最初小区没有大门和门卫,外来人员可以随意出入。小区中常有流浪人员留宿,这些人不讲卫生,经常到处乱扔垃圾杂物,小区环境因此非常脏乱。此外,小区里的群租现象也是一大隐患,群租最严重的地方一套居室就挤进了18人,群租人员早出晚归大声喧哗,让左右邻居忍无可忍。“因为无人管理,外来车辆也把我们小区当成了免费停车场。
有一次,有个居民早晨起来想开车上班,却发现车库门被外来车辆堵得严严实实,自己的车子根本开不出来,情急之下他只好拨打110求助。”说起民治路42号小区过去的情况,赵桂宝连连摇头。
对于自治前小区的种种安全隐患,今年83岁的老党员陆斌奎有深切感受。2003年的一个深夜,有小偷踩着空调外机爬上二楼,剪断陆老伯家卫生间的防盗窗栏杆潜入室内行窃。虽然损失并不大,但梁上君子的光顾依然让陆老伯和老伴韦璧英阿姨感到十分后怕。
众筹经费交叉任职自治摸索从零开始
“在当时小区自治还是新名词,苏州开始尝试自治的小区更是屈指可数,想把自治搞起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陆斌奎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对于小区自治都没有信心,他就自告奋勇挑起了大梁。
在他的提议下,每栋居民楼选出一名能让大家信服的热心人作为楼长,陆斌奎和其他6位住在小区里的支部党员作为小区自治委员会成员发挥民主议事、集中决策的功能。从此,民治路42号小区开启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管理模式。支部党员、自管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夯实了居民自治基础,小区自治从此有了“主心骨”。
通过核算小区自治每月的开支,2004年刚开始尝试小区自治时,自治委员会制定了统一标准,每户居民每月分摊管理费30元,由各楼道长挨家挨户收取并汇总。在这群支部党员的张罗下,居民们很快就看到了家园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小区入口处装上了铁门,建起了小岗亭;还聘请了门卫师傅24小时负责值班;监控探头也被装在了小区各处;破损的小区道路也被翻修一新。此前居民们遇到的种种困扰都被一一化解。
自觉缴费每月例会居民拥护自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民治路42号小区入口处醒目位置悬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小区自治过程中每笔费用的收支信息。陆斌奎指着小黑板告诉记者,目前每户每月分摊的小区管理费用是60元,这笔钱主要用于门卫师傅的工资、小区基础设施的维护以及公共区域的打扫。只要小区自治委员会成员将收费通知写上小黑板,居民们就会主动把费用交上来,收取率接近100%。“居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小区的环境确实变好了,大家就会真心拥护自治。当初我们还要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交管理费,现在根本不用这么麻烦。”陆斌奎说。
如今,除了陆斌奎,民治路一支部书记邹身隆、党员顾根木等人都是小区自治的主力。
每个月,大家都会相聚在陆斌奎家的客厅,讨论支部党建和小区自治相关事宜,这样的“客厅例会”已经成为民治路42号小区的一项常规活动。今年65岁的顾根木告诉记者,一支部党员和自治委员会成员经常到居民家中走访,小区里哪家有空巢老人、哪家有人生病、哪家人出远门了他们都了如指掌。逢年过节,小区还会举行各种联谊活动,公开小区自治的相关事务,表扬一年来带给大家正能量的好人好事。
“今天我们居民拥有这样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多亏了一支部党员们的实干,虽然我不是党员,但身为小区居民也要为公共事务尽一份力。”说起如今的小区,赵桂宝竖起了大拇指。(记者 王嘉言 实习生 朱迪 通讯员 俞正阳)